Wednesday, March 17, 2010

蘋論:保香港優勢和特點,是解決矛盾之道

2010年03月17日 Appledaily


溫家寶總理在周日的記者會上,終於把他讓曾特首和港人猜謎猜了幾年的「深層次矛盾」,揭出了謎底。原來這深層次矛盾講的是五個方面。其中經濟與政改兩者兼備。不過由於他講的第四點,是「循序漸進發展民主政治」,於是又引起一些抱善良願望人士的夢想,認為特區政府稍後可能對政改有輕微讓步啦。

民主問題筆者已談過許多,今天且就溫總提到的其他幾個深層次矛盾議一議。
溫總提到的第一個矛盾,是如何發揮已有的優勢,繼續保持和發展香港的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第二是如何結合香港的特點發展優勢產業,特別是服務業。

被列為第一、第二的,是香港「已有的優勢」和「香港的特點」,是「已有」的,而不是新開闢的。這「已有」的是甚麼優勢呢?是甚麼東西可以讓香港擁有金融、航運、貿易、服務業的優勢地位呢?

相信隨便問一個商界人士,或這些行業的從業員,他們都會告訴你,優勢來自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容筆者補充,優勢還來自市民對作為香港人這身份的認同。

香港的法治,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依靠大法官李國能領導的眾法官對法律的堅執,依靠大律師公會對法治的維護,依靠絕大多數市民長期養成的守法傳統,是回歸後香港「基本不變」的基礎。然而,中共的釋法,和對香港法治的胡亂批評,已造成對香港法治的衝擊了。北京應該知道,「法」在香港是最大的,有權解釋「法」的法官是最權威的。香港的大法官不像中國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只是聽命於中共中央政法委的小媳婦。

香港第一個深層次問題,之所以成為矛盾,是中央釋法和香港一些要迎合上意的人士動輒要中央釋法,是中央輕言香港依法進行的政治活動違反《基本法》。這會威脅香港「已有的優勢」。若親中人士覺得香港有人違反《基本法》,那就向香港法院申請司法覆核好了。

其次,自由是「香港的特點」。希望北京當局搞清楚甚麼是「言論自由」,弄清「言論」與「事實」的分野,對遊行示威等表達自由要懂得尊重。保釣人士到日本領事館遞抗議信,領事館是派人接信的,儘管日本不承認釣魚台是中國領土。中聯辦門前,變得草木皆兵,究其原因只是中聯辦不肯派人接信,也就是不尊重示威人士的表達自由而已。若接信就萬事大吉了。北京當局對表達自由的專橫態度,使特區政府不得不出動大量警力去阻擋示威者進入中聯辦遞信。再加上香港的言論自由因中共統戰而使傳媒紛作自我審查,自由褪色還可以保住「香港的特點」嗎?

昨天有報道稱,內地一項調查,全國各地讓消費者滿意度最高的地區總冠軍是香港。包括酒店、購物、旅遊景區、交通、機場服務這五項,香港的得分都拋離內地所有省市地區,也拋離澳門、台灣。這些都是溫總所強調的服務業。筆者認為,香港人普遍服務態度超越全國各省市,最基本的原因是長期形成的對香港人這身份的認同。儘管香港已回歸,我們到了外國,外人問起來自何處,我們會說是香港而不說是中國;問是甚麼國籍的人,我們會說是香港中國人。有一位香港年輕女子寫過一本書,書中說,她在外國,「對香港人這身份有一份執着。畢竟我們(與中國大陸)所呼吸的空氣、所踏足的土地,都有截然不同的氣息。」

因此,溫總講的第三點,是「利用香港毗鄰內地的優勢,進一步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的聯繫」。毗鄰內地固然有優勢,但矛盾在於香港發展與內地聯繫時,如何保住香港人的身份。年輕人反高鐵的主要理由,是建高鐵只為了配合內地的高鐵網絡,而不是因為香港本身的需要。這種一味向北望的政策,使香港人失去了身份,也失去了在各行業尤其是服務業中,以保住香港人身份為榮的傳統。

溫總講的是深層次問題,但為甚麼會是矛盾呢?矛盾在於香港人與內地高官在價值觀上南轅北轍,矛盾在於中央有意無意不斷損害香港「已有的優勢」和破壞「香港的特點」。怎樣才能保住香港的優勢與特點呢?答案就在溫總所指的第四點:發展民主政治。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