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3日 Appledaily
二○一○年剛開始,兩位《紐約時報》最負盛名的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 Paul Krugman)及寫下《世界是平的》( The World is Flat)的名記者 Thomas L. Friedman(弗里曼)不約而同寫了中美關係展望的文章。只是兩人的觀點南轅北轍各走極端。
克魯明的文章痛斥中國實行的是近乎掠奪( predatory)的重商主義政策,指中國透過人為壓低人民幣滙率搶佔全球市場,擠走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把所剩無幾的消費需求搶到中國來,令發達國家包括美國企業失去競爭力,令其他國家勞工失去職位,令西方各國更難走出衰退。克魯明這位國際貿易理論專家更認為若果中國繼續掠奪式的外貿政策,美國政府以至歐盟各國應當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對付中國,限制中國貨進口,保護本地企業及工人的飯碗。他引用已故經濟學大師 Paul A. Samuelson的說法,指非常時期必須採取非常手段。
Thomas L. Friedman則以「誰在睡大覺」( Who's sleeping now)為題,指中國的大躍進是二十一世紀頭十年最重要的國際大事,比九一一恐怖襲擊或金融海嘯更重要。往下來中國發展的步伐持續,正努力發展環保科技、綠色能源,希望搶佔這些新興產業的領導權,不再受制於人。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才能延續本身在環保科技、高科技上的優勢,才能保住經濟的主導地位。若果美國嘆慢板式放棄合作,中國將可憑藉她的巨額投資及龐大市場成為新興綠色產業以至全球經濟的龍頭。
一邊講制裁及貿易壁壘,一邊講合作研發新科技、新經濟。前者佔上風的話,未來幾年中美關係肯定永無寧日,爭議磨擦不斷。假若後一種思維成為主導,中美合作將會進一步加強,世界也將會真正邁向兩強界別(G2)的格局。
撇開兩種思路誰勝誰負不說,克魯明、弗里曼兩位見多識廣的美國精英在對華政策上提出截然不同的策略反映的不僅是兩人的學術背景、立場不同,更顯示中國快速冒起令美國政界、學術界措手不及。在舊的框架失效,新的框架未建立以前,大家提出的是各走極端的方案,根本凝聚不了主流共識,更不要說全盤策略。
過去幾十年,美國從圍堵到和平演變中國,都是一種以美國為中心,以中國為邊陲的不對等關係;都是一種帝國對付遠方蠻國、未開化國家( barbaric states)的態度。只想把中國擱在一旁或變成類似西方的次等國家。但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過去十年的「大躍進」,中國在很多方面(除政治上)已跟美國、西方等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分別,在實力上更是超英趕美,成為第二大經濟強國,開始擁有跟美國平等對話交往的實力及基礎。對於慣以天朝大國自居的美國政界、學界來說,這種平起平坐的關係是非常新鮮的事物,是二次大戰後從未遇過的。再搞單邊主義、自行其是固然不容易,要合作搞G2又未必願意放下身段。也許正是在這樣的十字路口,美國內部才會出現這種一方喊制裁、一方叫合作共佔主導地位的奇怪現象。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