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6, 2012
大連實德」借貸 80億 X 重慶農商跌8%
「大連實德」借貸 80億 薄熙來金主企業瀕破產
同日: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03618)
現價 3.800 最高價 4.100
升跌(%) 0.330(-7.99%) 最低價 3.780
兩件事有冇關連呢?
如果係, 大陸銀號又要印銀紙/印股票先得
報導全文, 放便閱讀:
民企 500強第 66位 「大連實德」借貸 80億 薄熙來金主企業瀕破產
Appledaily 2012年04月16日
【中共權鬥】
薄熙來倒台後,被指是薄家「幕後金主」的大連巨富徐明亦被中央扣查,前日更傳徐名下的大連實德集團面臨破產之虞,已委託律師啟動破產程序。但實德集團昨發聲明否認。內地媒體還指,薄主政重慶期間,大事舉債搞形象工程和建設,透支巨大,市政府債務高達 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去年全國發債量一半,重慶市政府實際已經破產。
內地媒體指,受大連實德集團委託,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已悄悄啟動實德破產的前期準備程序,準備相關文書。但報道無未透露具體方案,也未確定哪些資產將進入程序。有大連市當地銀行高管指,銀行同業對「實德系」貸款至少 70億至 80億元,還不包括一些股權關係較深的企業。
律師行啟破產程序
目前內地至少有 38家銀行機構與「實德系」有業務往來,除東北三省外,還涉四川、寧夏、廣東、河南、江西等地金融機構。部份債權銀行對有關消息感意外。
有銀行高管指,實德系組織架構複雜,相對優質資產都從集團剝離,較妥當的辦法應由政府出面,進行重組,而非自行啟動破產程序。
不過,實德集團昨日發表聲明指,自 3月 14日(即傳徐明被中央專案組扣查的日子)以來,集團生產經營正常,有能力、有信心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並斥有關報道「炮製謠言」,稱要追究法律責任,籲客戶和員工「不信謠、不傳謠」。但聲明無就公司面臨的問題解釋。大連實德由徐明創辦,名下包括多家上市公司,並擁有大連實德足球俱樂部,去年集團排名內地民企 500強第 66位,年營業額 121億元。
靠薄關照變富豪
據報, 41歲的徐明早年靠薄熙來在大連和遼寧任職時關照,擠身內地富豪,並成為薄家幕後「金主」。他不但向薄家回報巨額利益,還負擔薄子薄瓜瓜在外國讀書揮霍的費用,甚至用私人飛機接送薄瓜瓜回國。
上月 8日全國「兩會」期間,薄熙來也被指違反規定,乘坐徐明的利人飛機從北京飛重慶,辦理「私事」。 3月 14日薄熙來失去自由後,徐明亦告「失蹤」,後證實已被中央專案組扣查。
此外,薄熙來倒台後,重慶在新任市委書記張德江主政下,開始清查政府債務,結果顯示重慶因大搞「唱紅打黑」等形象工程及推行「五個重慶」建設,財政支出巨大,三年多時間共涉一萬億元投資,令市政府總債務高達 5,000億元,相當 2011年內地全國發債一半。有學者認為,重慶市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
廣東《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中國銀監核數為名 查花旗銀行成功秘訣
爆料網站「維基解密」( Wikileaks)再爆料,指中國銀監會曾派出多達 40名核數師到花旗銀行(中國)( Citibank( China) Co., Ltd)的上海總部,以「極具侵略性」方式核查了一個月,名義上是查賬核數,實際上是查探花旗成功之道,方便箝控。
維基解密揭派 40核數師
維基解密去年年底開始陸續披露 25萬份美國外交機密電報。最新曝光的一份,由美國駐上海領事館於 2007年 12月 11日發出。密電引述時任花旗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長的施瑞德( Richard Stanley)說,花旗銀行(中國)於當年 4月在中國註冊成為本地法人銀行,半年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罕見地」派出 40名核數師,「極具侵略性」和有「敵意」地到花旗上海總部核查了整整一個月。
施瑞德覺得這次行動並非要調查花旗(中國)是否有不當行為,而是中方「想知道花旗是怎樣運作,令中國銀監會可以控制我們,因為他們擔心花旗會變得很強大」。他直指這次核數行動造成了一次「知識產權轉移」;又指出中國銀監會十分認真地核查花旗(中國)有限公司,是否獨立於國際業務,核數師多次問他:「為甚麼不增加在銀行董事局的中國人數目?」
美國國務院拒絕置評
施瑞德曾分別向美國財政部中國事務特使霍爾默( Alan Holmer)和聯儲局理事沃爾什( Kevin Warsh)提及事件。但在密電公開後,美國國務院拒絕置評,花旗只表示他們與中國管理部門有「具建設性的關係。」
施瑞德 2007年又向美國官員指出,中國金融業「並非處於開放時期」,總理溫家寶在這方面的態度含糊,但他大讚當年成為中共政治局常委、有商業背景的習近平「令人印象很深刻」。施瑞德前年因血癌病逝。 Moneycontrol.com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中國間諜美人計 竊法商業機密
法國情報檔案顯示,中國商業間諜竊取外國機構的商業機密,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出美人計和安插間諜作實習生,設局引目標上鈎。法國政府正為國內企業制訂指引,以防墮入中國間諜的美人計陷阱。
法國一間大藥廠的首席研究員以為飛來艷福,跟一名中國女孩上床,可是卻被對方偷拍做愛過程也懵然不知。直至翌日在酒店房內看到錄影片段,他惟有乖乖就範。
在另一個案,一家法國企業接待了一批中國代表團後,發現有專利液體樣本不翼而飛。之後證實是一名中國代表團成員用領帶吸走了液體,回國複製。有保安專家警告,法國企業還應該小心 30,000名在當地實習的中國學生。
中國套取商業秘密的伎倆層出不窮,包括以工程招標為名,趁機向發達國家企業套取重要資料。得手後,中方就會指計劃已擱置,但轉頭中國企業就自行生產同類產品,最典型例子是中國高鐵招標工程。法國 TGV火車公司為爭取中標勝算,法國駐華大使館特別為中國工程師提供六個月培訓課程。豈料課程結束後數月,中國就宣佈自行生產高速鐵路,設計跟 TGV和德國的 ICE火車相似。
此外,中國企業被指與外資企業建立合營公司,得到對方轉移部份技術後,就自行推出同樣產品。中國公司在竊取外國企業的技術後,更會惡人先告狀,反過來控告對方侵犯版權。
法國雷諾車廠( Renault)最近就爆出醜聞,三名高層涉嫌將公司商業秘密售予一間中國企業。法國情報當局據報,對於車廠一直未有向當局尋求協助感到憤怒。
法國政府正為國內企業制訂指引,以防墮入間諜陷阱,例如切勿在房間內跟中方代表簡介敏感資料,因為內容隨時會被竊聽。
英國《每日電訊報》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內地 M2明年料增長 16%
【本報訊】中國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避免濫貸、游資湧入股樓商品炒賣,會議閉幕第二日,內地一行三會(人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 會)及外管局,就分別召開會議傳達貫徹中央精神,並全方位部署明年重點工作。
一行 三會緊盯資金流
人行重申,明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把好流動性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中銀監強調,堅決制止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不當合作,嚴格規範信貸資產轉讓 的行為。外管局表示,要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積極應對和打擊「熱錢」等異常跨境資金流動。
對於明年新增貸款預測,內地《中國證券報》昨引述權威 人士稱,明年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目標將在 16%左右,新增貸款目標維持 7.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惟目前尚未最終確定。
明 年通脹形勢可能前高後低,通脹可能於明年第二季見頂,因此未來 3至 6個月內,政策仍會集中在控制通脹。但壓力不會像預期那樣大,因此貨幣政策將傾向於更多採取數量型工具來調控,加息將比較謹慎,除非通脹形勢進一步惡化才 會動用。
發改委:明年 CPI目標 4%
此前市場主流預期,明年新增貸款是 6萬億至 7萬億元。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今年通脹壓力已經很大, 16%與 7萬億元的組合已經偏鬆,若定為 7.5萬億元,將令明年管理通脹面臨巨大壓力和難度。央視昨日則引述發改委消息指,明年中國 CPI及 GDP目標分別設定在 4%及 8%水平,而今年 CPI增幅將超過 3%的目標。
魯政委預計,明年 CPI約在 5%至 6%之間。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 究部部長余斌則預計,明年 CPI可能為 4%左右,預計今年內地新增貸款 7.6萬億元;明年新增貸款目標將略低於這一水平。
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上交所促紅籌回歸拓債市 滬三年內推國際板
【本報訊】上交所昨罕有發表「戰略規劃 2011至 2020年」,分 3階段發展,冀 3年內推進國際板建設,促進紅籌回歸;大力發展債市及 ETF,要在 2020年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交易所之列,成亞太區主要交易所,港滬兩個交易所在世界排名之爭似乎在所難免。
記者:高淑嫻 周燕芬
上交所副總經理劉嘯東透露,為大力推動上交所國際化,已與 37個國家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與美國、巴西等國進一步合作,要為將來紅籌股回歸、國際板「鋪平道路」。此外,上交所已將全天候交易納入視野,他預期於 2020年實行 24小時交易。
預期 2020推 24小時交易
據上交所的 10年發展策略,基本上致力國際化路線,未來 3年短期發展戰略着墨較多及具體,包括建設國際板、重點發展債市、打造中國藍籌市場、爭取 3年內打造若干資產規模逾百億元人民幣的 ETF旗艦產品、探索發展個股期貨及期權、籌備建立針對合格投資者的衍生產品市場等,全部建議朝港交所( 388)等國際級交易所邁進。
2014至 2016年中期戰略將進一步吸引大型外國優質公司上市,成內地主板市場和國際板市場平衡發展兼具國際影響力市場。在證券訊息技術方面,擬適時引入外部股東,以股權結構多元化促進運營市場化。此外,上交所會物色與海外交易所合作機會,或採取行情互換、系統互換、交叉上市及聯合開發產品等方式,亞洲交易所及歐美期貨交易所是合作對象。上交所冀 2020成世界一流交易所,是「跟中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卻指,內地證券市場最少要 50年才能達港水平,港在市場導向、法律機制、信用基礎等方面均較上海強;內地證券市場的信用基礎是以國家為主導,非市場主導,單這點與香港市場已沒可比性。
瑞士銀行亞洲研究部主管浦永灝指,想拓展中國市場的國際企業可能考慮到內地上市,內地市場估值亦較港吸引。港交所較適合希望走出去及引入海外投資者的內地企業,因香港的監管水平較貼近國際標準,易受海外投資者注目。國際企業選擇在港上市,則考慮到本港資本進出靈活性。
上交所未來 3年主要目標
•吸引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能源產業和運輸業上市
•推進國際板建設及紅籌公司加快回歸,吸引境外優質公司上市
•全面發展債市,重點發展國債、公司債、可轉債、資產證券化和結構化產品,推廣擴大債券回購業務
•大力發展指數產品, 3年內打造若干資產規模逾百億元的 ETF旗艦產品
•加快推出跨境 ETF產品,積極探索香港證券市場 ETF產品於滬上市
• 探索發展個股期貨和期權,籌備建立合資格投資者衍生產品市場
•建立適合藍籌和國際公司特徵的交易機制
資料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回顧: 國務院智囊:港將成上海「配角、馬前卒」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內地通脹 5.1%見頂
上月食品價飆 本月料放緩 紓加息憂慮
2010年12月12日 Appledaily
【本報訊】衣、食、住三類價格將內地 11月通脹推至 28個月新高,居民消費價格按年升 5.1%,遠超市場預期的 4.7%,其中食品及住宅價格上漲佔總漲價因素的 92%。發改委負責人稱,通脹已見頂, 12月將回落至 5%以內。加息急切性將紓緩。 記者:周燕芬
關係民生的食品價格再創高位,按年升 11.7%,其中食油、水果與蛋分別升 14.3%、 28.1%、 17.6%,水、電及房租亦創 08年 9月高峯。
今年首 11個月通脹已是 3.2%,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指,今年宏觀調控目標為 3%左右,也還算在這個調控目標的範圍之內。儘管相信 12月通脹不會再衝高,不過盛來運預計,明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仍將高位運行。
食品佔物價增幅 74%
通脹在 5%上上落落,非中央所懼,他們最擔心是與民生相關的通脹。盛來運指,中央在 11月 17日公佈「國 16條」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的措施,以增加供應、降低成本,及穩健貨幣的政策,作為打擊通脹重要手段。
發改委指, 11月 29至 12月 5日期間的菜價已回落, 11月菜價環比降 1.9%, 麪粉價開始小幅回落,反映糧食價在措施下已開始回穩。
部份食品價格受控並非代表中央控制物價有絕對把握,拉動通脹上升的食品價格,在通脹佔比是 74%,還有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PPI)升 6.1%,亦反映通脹續有上升壓力。發改委昨提到穩健貨幣政策,將為明年穩定物價奠定宏觀基礎。
人行於前日再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統計局又指通脹已見頂,但分析員對於加息是否逼切仍存在分歧。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加息刻不容緩,人行應很快大幅度加息。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內地通脹在 4.5%以上都應該要加息,明年的 CPI肯定會比今年高,故此年內加息要比明年加好。
恒生( 011)助理總經理陸庭龍估計,內地會在年底前加息,加幅 0.25厘。除了加息,亦會加強監控物價措施。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指,食品價年漲 11.7%,說明用準備金率控制信貸是不對頭,「誰見過拿貸款逛超市的?加息吧,領導,真實利率越來越負了。」
加息機會留待明年
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師陸挺則認為,高通脹下中央仍不加息,反映中央關注借貸成本及銀行的穩健性, 12月加息機會下降,該行預期明年仍會有 3次加息機會。
另外,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表示,若果內地通脹超出可承受的範圍,相信人行及內地相關部門會採取措施,加強收緊銀行信貸,有助紓緩香港通脹。
中國 11月份經濟數據
居民消費價格 按年變動:+5.1%
工業品出廠價 按年變動:+6.1%
工業增加值 按年變動:+13.3%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按年變動:+24.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按年變動:+18.7%
*首 11個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各界對內地加息看法
市場人士:美銀美林陸挺
看法:中央關注借貸人利息負擔及銀行穩健性,不願加息
市場人士:人行前副行長吳曉靈
看法:全球低利率環境令中國難加息
市場人士:申銀萬國李慧勇
看法:明年三月前加息
市場人士:中信銀行孫建林
看法:若果加息,熱錢肯定會更快更多的流入
市場人士:瑞銀汪濤
看法:加息刻不容緩,政府應很快大幅度加息
《民間心聲》
進補由大勺變小勺
隨着中藥一天一價,內地居民冬季進補不易。居民指,太子參今年漲 3.5倍,黨參漲 1.6倍,「去年一份藥是 110元(人民幣.下同),今年是 410元。」中草藥價格漲得離譜。「膏方亦吃不起了,以前一大勺一大勺地舀,以後可能得換個小勺。」
咖啡喝不起戒掉算
一位家庭主婦對《中央社》稱,她約朋友到飯店嘆咖啡,埋單才知一杯要 80.5元人民幣,令人咋舌。她大嚷,咖啡漲得最厲害,現時一般市民惟有不喝咖啡、不買奢侈品。
廁紙勁漲價逾五成
一位北京老百姓接受本港電子媒體訪問時大嘆:「之前買一條廁紙 13元(人民幣.下同),現在 20元,大漲逾五成。老百姓是實在地感受到通脹之苦,政府應想辦法解決!」深圳市民看來仍較幸運,他們可赴香港掃日用品。
需求強勁 房產開發大增固投回勇
中國 11月份需求方面的數據顯著強勁,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增幅均超預期,消費品零售總額亦維持顯著增長。
工業值穩升過熱風險小
然而供應方面,工業增加值增幅穩定,只有 13.3%,因此美銀美林報告認為中國經濟過熱風險仍然輕微。
工業增加值於 11月按年上升 13.3%,當中汽車保持較高速增長,達 27.6%至 182.1萬輛;然而粗鋼只上升 4.8%至 5017萬噸;水泥則上升 17.3%至 1萬 7658萬噸;發電量亦只微增 5.6%至 3453億千瓦時。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師陸挺認為,這反映反映商業活動減少庫存,或供應商因收緊政策及預期未來需求轉弱,因此未有增加生產填補庫存。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於首 11個月逾 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 24.9%,增速擺脫放緩,為 4個月來首次回升;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 4.27萬億元,按年升 36.5%;鐵路運輸業投資亦上升 25.3%至 5822億元;新開工項目 17.2萬億元,按年升 25.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於 11月按年升 18.7%至近 1.4萬億元;當中鄉村消費品零售額 1865億元,上升 17%。
免捱貴餸 元旦投放儲備豬遏物價
物價失控,「薑你軍」、「蒜你狠」成為內地口頭禪。隨着總理溫家寶於 11月中下達遏物價的「國 16條」,生薑與大蒜價自 11月中至今,分別累跌 8%及 8.8%。為免市民在元旦與春節捱貴餸,發改委指在兩節來臨前,會向市場投放儲備豬。
在穩定糧食與食用油方面,發改委指由 11月 22日至上周六,共向市場投放 1713萬噸糧油,令食用油價自 9及 10月大漲的勢頭得以回落。
籲市府儲備必需品
兩節期間,發改委除投放儲備豬增加供應外,亦會確保肉類及副食品的供應。發改委亦提到,會繼續向市場投放政策性儲備糧油,確保市場供應。此外,城市政府應積極組織貨源,儲備一定數量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如越冬蔬菜,小包裝成品糧、食用植物油等,做好應對一旦氣候惡劣仍可保障供應的預算。
值得留意的是,發改委重申,國務院較早時要求在本月 20日前,要將各項穩定政策到位,此日子剛與最新一次上調準備金實行的日子相同。
發改委重申,向低收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臨時價格補貼要盡快到位,同時讓困難家庭過好「兩節」。
Wednesday, November 3, 2010
盡論中國:中國的隱蔽 QE禍害更深
美國聯邦儲備局公佈第二輪量化寬鬆( QE2)措施前夕,北京官方傳媒《中國經濟周刊》披露,至今年 9月底,內地廣義貨幣( M2)餘額已達到 69.64萬億元,同前三季國內生產總值( GDP) 26.87萬億元相比,貨幣超額供應 42.77萬億元,堪稱 QE中國版。
美聯儲局的 QE政策,被中國經濟學家批評為損人不利己,既未有效改善美國經濟及就業,又推高新興國家的資產和股市泡沫。但是,比較中美兩國的 GDP和 M2後可以發現,一方面,中國 M2餘額多過美國的 8.7萬億美元, QE中國版的額度相當於 6.4萬億美元,更遠超美國第一輪 QE的 1.7萬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 M2是 GDP的 2.59倍,而美國 M2則只是前三季 GDP13.26萬億美元的 65.6%。
貨幣增發過多致高房價
由此可見,如果說美國版 QE造成熱錢湧入中國是擺明車馬、助長資產炒風,那麼,中國 30年來嚴重超發貨幣,這種隱蔽式 QE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資產泡沫升溫的根源所在。內 地著名時事評論員時寒冰早前曾批評,貨幣增發過多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他指出,中國目前 M2餘額是 1998年住房市場化改革開始時的 6.5倍,從中可以找出中國房價的走勢和漲幅,因此,雖然中央調控政策頻出,但二三線城市房價保持堅挺,甚至逆勢上漲。
《中國經濟周刊》引述中國 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委吳曉靈表示,過去 30年相當超量的貨幣都被新增商品(資源、土地等等)的市場化吸納,但她仍然無法接受目前央行實行的超高的貨幣供給是「理所應當」、是「合理」的。
內 地輿論此時轉而批評 QE中國版,當然不是替美國尋找攻擊人民幣滙率的新藉口,而應是另有政策考量。隨着央行上月宣佈加息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納入議程,過往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已到了轉軚的時候,對內地及香港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明年就會浮現。
電郵: China@appledaily.com
Tuesday, April 20, 2010
蘋論:內地樓市泡沫控制不了
Appledaily 2010年04月20日
先是官員出口術,從財金官員到總理溫家寶都在說樓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樓市過熱,要好好調控一下。結果,內地樓市冷不了幾天,樓價就恢復上升,炒賣的情況有增無減。
接着中央政府開始真正出招,包括要求部份國企、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及促使銀行限制第二套房的貸款。結果,內地大、中城市出現一塊又一塊地王;樓價屢創新高,上月份七十個大中城市房價按年上升接近一成二,比二月份的百分之十點七高;發展商更可以臨時加價,逼排隊買樓的小業主接受。
到上星期五,中央政府再出招,要求一些樓價過熱地區停止批出第三套房的貸款,停止貸款予非本地居民買樓等。並有消息指政府還有其他政策將會陸續推出,包括徵收房產稅、炒樓稅、提高存款準備金以至加息……等。從中港市場昨天大幅下跌來看,至少市場人士都相信北京政府今次不是出口術,沒有三心兩意,而是真切希望令內地樓市降溫,避免房地產泡沫進一步膨脹。問題是內地樓市過熱有強固的結構性因素及心理因素支持;加上內地樓市透明度甚低,易受操控,中央政府即使真的拿出加息或抽緊銀根的重招也不足以戳破內地樓市只升不跌的神話。
首先應該看到,樓市好壞直接影響地方政府、地方大企業以至不少國企的成敗與利益。對省、市、縣政府來說,樓價高意味土地收入高,意味地方政府財政健全,意味市道興旺,意味流轉的資金越來越多,意味政府有餘錢可以大興土木或派福利。事實上土地相關收入已佔不少地方政府每年收入的兩成以上,一旦打擊樓市成功,樓價下跌,這些好處登時縮水甚至一掃而空。
而對國企及地方企業來說,樓價越升越有等於盈利不斷增加,等於有能力擴大經營規模,等於股價節節上升,等於跟中央政府討價還價時更有力量。假如出重招打擊樓市,破壞了升市的預期,這些「着數」、盈利很快消失,股價拾級而下,管理的「老總」們風光不再。
即使對中央政府不少官員包括最高層官員來說,樓市保持暢旺也是利多於弊的。房地產是一個牽連非常廣泛的行業,水泥、建材、運輸、家電生產等行業固然跟房地產息息相關,銀行、法律、商業服務、裝修、室內設計、建築師等同樣跟樓市共榮共枯。要是調控樓市過度或打殘了樓市,推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將會失去動力,要說保持百分之八至十的高增長將變得不可能。顯而易見,講究政績,希望憑政績更上一層樓或躋身政治局的官員都不大願意真的出重招推低樓價,打擊樓市炒風的。
除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國企到民企的利益鏈層層緊扣外,內地樓市要升不跌還有一種非理性亢奮情緒在背後支撐着。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經濟增長,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的考驗,中國經濟似乎已變得百毒不侵,中國政府已變成能人所不能的超人政府,可以扭轉任何逆境,可以不斷創造奇蹟。情況比八十年代的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中國已成了不斷「生金蛋的巨龍」,還有甚麼比中國的土地樓房更安全、更有保證的投資呢?還有甚麼比中國的土地樓房更值錢的呢?事實上中國內部已出現這種盛世的亢奮情緒,中國的投資市場特別是樓市已出現這種越升越有、只升不跌的亢奮情緒,這也是不少人包括一般市民拚命入場買樓的根本原因。以日本及香港的經驗來看,只要投資者及一般買家有這種對樓市的非理性亢奮,政府不管出甚麼招也只能令樓市暫時降溫,也只會被視為趁低吸納的良機。
只有打破樓市只升不跌的預期,內地樓市泡沫才會消失。可是,中央政府官員有這樣的膽識與決心嗎?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
Monday, March 29, 2010
利字當頭:中國泡沫
記得 06年和孫柏文拍檔的日子,講到美國樓市泡沫,肥仔預言爆破大鑊過「八萬五」,俾人鬧語不驚人。後來,時辰一到,大家先知道原來負資產並非香港獨家。
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差一點便可以反轉華爾街;但人家始終底子夠厚,見過的風浪也多,所以總算有驚無險。同樣形式的的泡沫爆破,發生在別的地方,結果可以有很大的分別。說到底,美國可以大步檻過,皆因資本市場夠開放,讓全地球一起分擔這一筆孽債。不過,話說回頭,全球化就是有錢大家搵,有難齊齊受,很難講得準誰欠了誰。
傳統智慧教居安思危,並非要我們終日誠惶誠恐,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見好就收;尤其在全球化下,很多人是貧是富,都好像時來運到。有些人,糊里糊塗上了好景的快車,還以為自己得天獨厚,雄心萬丈想要征服世界,怎料,一出門便打個觔斗,踣到直一直。近代歷史中,日本神話便是最佳例子。
具十項泡沫徵狀
到了今天,可能仍然有不少人搞不清楚,為甚麼日本的神話會如霧亦如電。可是,客觀地去看,日本的內在基礎條件,其實沒有外界想像般扎實;毫無疑問,日本的通商產業省( MITI)偶有佳作,但長久靠一個官僚機構去統籌整個國家對外貿易的方略,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過去的事讓我們溫故知新。最近,基金管理公司 GMO的分析員 Edward Chancellor發表 China's Red Flags,指中國具備十項泡沫經濟最常見的徵狀:
( 1)非常動聽的增長故事:「十三億人,每人一啖口水都浸死你!」;
( 2)盲目信任政府可以創造奇蹟:「年年保八!」;
( 3)投資不斷增長,回報不斷退減;
( 4)貪污;
( 5)貨幣供應不斷增加;
( 6)固定滙率機制;
( 7)信貸擴張,實際利率長期處於低位;
( 8)大型金融機構舉足輕重,變成罔顧風險,但又 Too Big to Fail的怪物;
( 9)金融基建尚未完備;( 10)地產價格因信貸擴張變得不受控。
如果說中國陷入改革開放三十年未遇過的衰退,更加會帶來許多難以想像的變化,大家信嗎?
Tuesday, March 16, 2010
盡論中國:新地王 摑不醒政府摑痛市民
在剛結束的全國政協、人大「兩會」上,樓價飆升無疑是焦點所在。據內地傳媒統計,政協委員的提案有一半是針對高樓價,有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評論樓價問題的報道多達 6,650萬條,是去年「兩會」同類報道 250萬條的 26.6倍。但無論會議期間,還是會議之後,接連誕生的新地王,依然摑不醒政府,反而深深摑痛了消費者。
在「兩會」對高樓價的一片討伐聲中,廣西南寧於 3月 10日拍賣土地時誕生了當地的「地王」──總價 15.92億元、每平方米樓面地價 1.1萬元。「兩會」剛於前日閉幕,北京昨日又誕生了新地王──近郊一塊住宅用地經過 84輪競價,以 50.5億元成交,創下北京賣地最高價,每平方米樓面地價 2.75萬元。
高官為高樓價造勢
南寧在「兩會」期間拍出地王,被視為「地方政府絲毫不給中央調控面子」,而北京新地王則是再摑政府一巴掌。只是,高談闊論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總理溫家寶,似乎已經麻木了,一眾政府高官更早已為新地王的誕生鋪定後路:國家統計局聲稱,樓價不會完全納入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這顯然有助中央政府達成將今年 CPI控制在 3%以內的目標;住房建設部聲稱,中國未來 20年房價上漲的壓力仍然是很大的──言下之意,樓價會再漲 20年,住建部沒有責任。
令人感慨的是,美國總統甘迺迪 1962年 3月 15日在國會發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引導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風氣,但中國民眾面對在消費者權益日誕生的新地王,面對當局公然在樓價數據上造假、公然為高樓價造勢,徒喚奈何?與住宅問題相比,其他商品的價錢、質量問題,都是小巫見大巫,因此,網絡上對今年的消費者權益日反應冷淡,人氣較旺的凱迪社區、強國論壇,也幾乎看不到相關話題,哀大莫過於心死啊。
--
漠視打壓央企天價買地
北京地王樓面地價 每方米 2.9萬
2010年03月16日
【本報訊】中央兩會期間雖頻出手嚴厲整頓土地市場及表明有決心遏制樓價急飆現象,但兩會閉幕翌日的北京賣地場上,各國企及民企巨賈,對此置若罔聞,齊齊締造北京地王。央企中信集團以破北京地皮總價的 52.4億元(人民幣.下同)投得北大興區商住地;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所投的海淀區商住地,每方米樓面地價達 2.9萬元,成為北京新地王。 記者:林志光、應毓華
用「瘋」來形容中信集團、中國兵器和遠洋地產( 3377)的拍地過程不為過,遠地上午以每米 2.75萬元投得朝陽區的地王,做了半日地王。賣地結果雖未打破早前被收回由國企大龍投得的順義區地王(每平方米 2.986萬元),但遠地的每米成本已高於區內(每平方米 2.5萬元)樓價。出席拍賣的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此時亦忍不住說太貴。今次賣地結果明顯漠視中央壓樓價的決心,有內房老闆已預期打壓樓市措施勢續出台。
中信集團 52億搶地
兩會期間中央對樓市的言論、國 19條的出台以及高調懲處部份閒置土地發展商的行動等,均對發展商全無阻嚇作用,為避兩會而被迫延遲至昨日才出售的 6幅北京商住及住宅地皮,均是他們「搶貨市場」,每幅地皮均吸引最少 4家發展商參與競投,且 4幅較矚目地皮更以高地價逾倍成交。
其中底價最高的大興區亦莊鎮商住地,中信集團旗下北京中信新城房地產要跟保利房地產、中國煙草集團及北京金融街等大發展商周旋 64口價,才以高出底價逾 1倍的 52.4億元投得,每方米樓面地價約 1.3萬多元。
另一幅惹起 14家發展商興趣的朝陽區大望京村住宅及公建地皮,國企遠地旗下子公司北京遠豪置業,更苦戰 84口價,才能以 40.8億元奪地,高出底價 1.72倍;每方米樓面地價超過 2.4萬元,超出去年底保利房地產所創朝陽區每方米 2.35萬元的高位。
至於同樣競爭更烈的海淀區商住地,雖只得 4家發展商參與,但成交價卻較底價高 1.93倍,是 6幅地中溢價最高的一幅,由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世博宏業,擊敗上海綠地集團,以 17.6億元投得,每方米樓面地價約 1.68萬元,但如扣去要交回的酒店及限價房部份的樓面,樓面地價約 2.9萬元,如不計上述順義區地皮,則應是北京商住地的新高。
恐中央推出更嚴厲措施
至於餘下 3幅地皮中,較多發展商競爭的是昌平區介山村商住宅地,有來自北京金隅( 2009)、合景泰富( 1813)、越秀地產( 123)、及華遠地產等 11家發展商爭奪,最後北京金隅以 6.8億元投得。
業界認為,短期內北京拍地還有連場好戲,本周三還有一幅大望京村地皮出售,底價達 25.3億元,加預計下周出售的朝陽區商業中服地王,均是市場矚目,如反應更烈,相信中央短期內便有更嚴厲措施出台。
另外,天津融創置地上周五以 17.8億元人民幣,奪得天津南開區興業里商住地,以可建樓面約 17.1萬方呎計,每方米樓面地價約 1.04萬多元,為該市新高。
北京昨日售出地皮
朝陽區崔各莊鄉大望京村住宅及公建地 成交價: 40.80億元
發展商:遠洋地產旗下北京遠豪置業
大興區亦莊鎮商住地 成交價: 52.40億元
發展商:中信集團旗下北京中信新城
海淀區東升鄉薊門橋北商住地 成交價: 17.60億元
發展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世博宏業
昌平區城南街道介山村商住地 成交價: 6.80億元
發展商:北京金隅
昌平區小湯山鎮常興莊村住宅地 成交價: 23.00億元
發展商:北京金科興源置業,北京納帕投資
昌平區城南街道凉水河村住宅地 成交價: 2.90億元
發展商:中礦宏業(北京)房地產
單位:人民幣
---
貴同區 30% 合景穗新盤貴賣仍旺銷
Thursday, March 4, 2010
政協提案逾半涉樓市 狂轟高樓價 vs勿怨無力買
狂轟高樓價 vs勿怨無力買
2010年03月04日 Appledaily
內地樓市成為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簡稱全國兩會)的焦點,當中有關樓市的提案佔政協提案的逾五成。不少政協委員狂轟地方政府和發展商,呼籲當局出台政策嚴遏樓價。地產界委員則不甘被踩,高聲為自身利益辯護,兩會儼成雙方角力場所。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直言,當前「樓市出現泡沫已是不爭的事實」。有專家透露,內地將開徵的物業稅,稅率最高為 6%,以壓抑樓市。
全國政協會議昨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講話中繼續空喊口號,聲稱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但通篇對民生問題無具體着墨。內地媒體透露,這次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是居高不下的樓價。在政協各項提案中,關於樓市提案佔據半壁江山,廉租屋、開徵物業稅和樓市信貸調控等,成為關注焦點。
要求中央立即開徵物業稅
不少委員公開炮轟地方政府的樓市政策,怒斥地產商罔顧民情。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指,政府應放棄靠賣地增加財政收入做法,改學新加坡和香港興建廉租屋,解決民眾住房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長閻慶民則呼籲加大徵收土地增值稅和土地閒置費,禁止開發商囤地。
據悉,不少提案要求中央立即開徵物業稅,以抑制樓市投機,身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指,物業稅遲遲不能出台,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不支持,怕影響他們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他直斥地方政府是「目光短淺」。據透露,國家稅務總局正研究的物業稅,稅率介乎 0.6%至 6%之間。
「房價不能打也打不下去」
萬炮齊轟下,地產界政協委員也奮起還擊。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地產大亨茅永紅稱:「沒有買房能力就不要埋怨政府和開發商。」他稱發達國家工資水平比中國人高,居民也是「一輩子就買一套房,一輩子才能買起一套房」,還稱「房價不能打,也打不下去」。與會的廣東星河灣控股集團董事長黃文仔、廣州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等,也齊齊為樓市辯護。但他們的言論惹網民憤怒,狂轟他們「為富不仁」。
國家統計局上周披露,去年全年 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 1.5%,但數字引發民眾質疑。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民眾感覺要遠遠高於這個數據,實際部份城市的價格幾近上漲一倍,「房地產市場過快的飆升,表明樓市出現泡沫已是不爭的事實。」有消息指,中央或會在全國兩會期間出台新的壓抑樓市政策。
三名來自重慶的政協委員,為體現民間疾苦,前日到北京最大的蟻族聚居地唐家嶺,了解他們蝸居生活;看到兩名年輕人住在月租 150元人民幣、只有 50平方呎且陰暗潮濕的小房子裏,聽着他們自彈自唱《蟻族》之歌,三位委員感動得即場落淚,並表示將提案呼籲重視低收入群體安居問題。
新浪網/本報記者
點滴
政委倡網吧公營遭報復
政協委員嚴琦自提出關閉所有私營網吧,全改公營建議後,遭人報復。她的公司的網站,前晚突然受到黑客攻擊。自稱為煙蒂哥的黑客留言:「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此新聞被全國百多家媒體轉載,引發熱議。
統計局樓價漲幅疑失實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去年樓市數據,稱 70個大中城市樓價比前年僅漲 1.5%,被政協委員狂轟。昨日統計局長馬建堂出席兩會開幕式時,被記者質問,他強調樓市的統計數據準確,但承認統計方法可能有問題,例如「拉高補低」求平均值,導致結論受質疑。
宋祖英被評最潮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獲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欣賞、擁有少將軍銜的著名歌星宋祖英(圖),前日素顏現身,向政協報到。她戴着深啡色超大墨鏡,身穿貂皮短外套、絨面皮褲,搭配貂皮短外套,被媒體評為最潮委員,但不少網民則說她似香港藝人馬蹄露。
2020年人均壽命 77歲
全國政協委員、衞生部部長陳竺昨日稱,當局正在考慮在「十二五」( 2011-2015年)規劃期間中國的人均期望壽命能否達到 75歲。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 73歲。而到 2020年,當中國基本建成小康社會時,中國人的期望壽命希望能達 77歲。
---
爆笑惡搞央視《樓市春晚》:道盡房奴辛酸(圖/視頻)
Wednesday, March 3, 2010
債務風險蔓全球 中國難獨善其身
【東方日報專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起關注之際,美國的債務危機也不曾在全球的焦點中消失。里昂證券亞太市場主席預期,美國可能面臨系統性公共領域債務危機,最終導致盯住美元制度的終結,認為有百分之四十的發生機率。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政治現實無法解決財政危機。目前歐、美兩大經濟體系,債務危機持續蔓延,在工業國的領導人激烈批評歐洲小國的財政玩忽時,忘記了債務危機揭示的根源深植於其自身制度中。
金融海嘯後,全球為避免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狂擲金錢、大印銀紙,破除了財政的謹慎態度,釀成今天的債務「碩果」。○八年是次按危機肆虐,○九年轉化為廣泛的金融危機,一○年恐怕造成廣泛的主權債務危機。發展進程揭示,起源於私人及企業的債務危機,逐步演化成政府、公共的債務危機,各國在慶賀經濟獲得復甦時,主權債務正掀起狂瀾,可能成為摧毀復甦的計時炸彈。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交了赤字高達一點五六萬億美元的預算,希望透過提升公共預算增進就業,凸顯了美國在削財赤與謀創就業間,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歐洲碰到的難題大同小異,透過主權債務同復甦的關連,不難看到要麼是主權債務危機,要麼是復甦受挫、二次衰退,現實如此的無奈,前景有如履薄冰之險。
面對全球這種形勢,有分析認為中國是免疫的,不存在債務危機。像索羅斯這樣重量級的人物、眾多投資之神都認同中國的好景。剛公布業績的滙控,其發展策略就押注於中國的前景,這是滙控自感歐、美、亞洲鼎足而立的國際化策略,在歐、美前景不確定之下,惟有力拓亞洲及重點中國。事實上,中國有自身的問題,當前困擾中國的資產泡沫,就棘手而無從解決。
索羅斯說過,見到泡沫就追入。他刻下看好中國追入投資,是逐泡沫而至?那麼後一步是否套利遠颺?全球賺錢之神看好中國就像造泡合唱,這些大師看的不過是資產價值盈虧,懶理經濟結構平衡與否,是否可持續。投資的潛在守則就是不和投資對象「談戀愛」、趨利避害追漲殺跌,這種動機使得他們的判斷帶有偏見,有目的地選擇報喜或報憂。內地官方也樂於報喜聲入耳,自以為經濟穩陣,鶴立雞群。
中國存款豐厚、外儲龐大,財政赤字未見風險,主權債務危機蔓延,似燒不到中國頭上。其實不然,中國公共債務有結構差異的隱患。人行統計顯示,截至去年五月底地方政府負債超過五萬億元。財政部官員估算,目前地方投融資平台負債超過六萬億元,相當於GDP的百分之十六點五。專家認為去年地方政府負債總規模,已超過地方全年的財政總收入。
可見,中央雖富,堪為全球的一個大債主,地方卻窮,可謂負債纍纍,面臨愈滾愈大的債務雪球。中央要調結構、謀發展,實施城鎮化策略,可能因此而大大受制,發展模式的轉型可能因地方財絀卻步。這顯示中國債務危機是深層次的,免疫之說並不成立,與歐、美的債務危機只有形式上明暗及程度上深淺的差異,無本質不同,並非中國大擲金錢後,經濟自然而然獲得良性發展。債務風險五十步笑一百步的誤解,反而應當促成決策者對債務風險激化,最終危及經濟發展的警惕。
Sunday, February 7, 2010
盡論中國:地產商看扁溫家寶
今日又見新文章兩篇, 一篇講阿爺係打唔死地產股嘅, 另一篇講美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
盡論中國:地產商看扁溫家寶
2010年02月07日 Appledaily
「房地產打下去, GDP(國內生產總值)就掉下去了, GDP掉下去,溫總理比我們開發商還急。」在內地政府頻頻出招擠壓房地產泡沫、內房股被爭相看淡之際,北京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語出驚人,也有網民再度質疑:「溫家寶是人民總理,還是地產商總代理?」
不買上五套不好意思說炒樓
如果 GDP掉下去,溫家寶還可以不急的話,那麼,地方政府的高官們肯定寢食不安,因為 GDP是衡量政績的主要標誌,而房地產成為不少城市 GDP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不爭的事實。內地去年 GDP增長排名前十位的省分中,重慶 GDP增長 14.9%、廣西增長 13.9%、陝西增長 13.6%,但房地產投資分別增長 25.9%、 29.7%、 23.8%。
國務院多個部委限制房地產開發的措施貌似來勢洶洶,但目的、成效成疑。被稱為「國 11條」、曾引發內房股暴跌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開宗明義是要「平穩發展」,不是要地價、樓價下跌。地方政府對此心照不宣,因此海南省限制炒樓的標準是:一個身份證只能購五套房!嘖嘖,不買上五套,你都不好意思說炒樓了!
政府約束地產商的撒手鐧,無非是資金供應、土地供應、稅收三板斧,近期最受關注的是銀根收緊。但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內地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 5.7萬億元,其中,國內貸款 1.1萬億元,只佔 19%,不及定金及預收款的 1.6萬億元,更不及企業自籌資金 1.8萬億元。
由此可見,無論政府是收緊銀根,還是限制炒樓,這些措施只會在短期抑制炒風、減少成交,但在人民幣升值及通脹升溫的預期下,不會改變內地樓價反覆攀升的趨勢。如果再顧及房地產與 GDP正增長的關係、地產商與地方官員千絲萬縷的關係,就難怪大地產商敢看扁溫家寶、看扁當局連串打壓措施,也就不必再看淡已大幅調整的內房股。
電郵: China@appledaily.com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內銀借貸失控 人行突收緊銀根 加準備金半厘 凍資逾 3000億
【本報訊】熱錢持續流入、首周信貸「失控」猛增,腹背受敵之下,人行昨突出「重拳」,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0.5個百分點,預計凍結銀行資金逾 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日上調一年期央票發行收益率,並大量正回購收緊流動性,回籠 2200億元。人行今次掀起加準備金率序幕,亦顯示貨幣政策轉向──收緊銀根。 記者:尹燕麗
面對人行突擊性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內地金融界嘩然,有部分銀行和證券公司高層馬上開會討論,他們反應如此大,是因為他們要部署人行再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更令他們擔心是加息的腳步聲已漸行漸響。「明顯地,人行要控制資產泡沫擴大,並要消滅,金融『退市』旗幟正高高掛起。」一大型銀行高層說。
人行堅稱 貨幣仍適度寬鬆
雖然市場對於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預期已久,但人行昨日出手實在出乎所有人預料。人行公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0.5個百分點,自 1月 18日起生效,此為 08年底以來首次調整,而自 06年以來,人行調整頻率基本在 1至 3個月左右。
人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通告未有解釋箇中原因,不過,人行官員解畫稱,貨幣政策基調仍為適度寬鬆,此次上調旨在管理流動性,確保銀行合理放貸,並維持總體政策支持經濟增長。
此外,為增強支農資金實力,支持春耕備耕,此次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按照人行已公佈數據, 09年 11月底,各項存款總計 606711億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0.5%,相當於凍結銀行資金逾 3033億元,將限制銀行過度放貸。
挺農民 細金融機構未加
滙豐環球研究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指出,國內生產總值( GDP)增速近 1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轉正、出口數據超預期轉好,加上銀行衝動放貸,令人行上調準備金率,但由於銀行尚有 2.1%左右的溢出存款準備金率,故此舉實際影響較小。預計至年底還會逐步上調至 17%(此次上調後六大銀行為 16%、小銀行 14%),接近金融危機前的 17.5%,惟加息要到今年下半年,或上調 54個點子。
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兼主席李晶認為,三月期、一年期央票發行收益率上漲,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等一系列措施,明確顯示人行為防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以及資產泡沫,已開始收緊流動性,今年上半年將在逐步收緊中度過。但考慮到資金流入及出口復蘇,或會限制加息步伐。
人行昨日發行 200億元一年期央票,除發行量比上周彈升近七成外,對應收益率更打破長達 5個月的平穩走勢,上漲 8個點子至 1.8434%,升幅為上周三個月期央票升幅的 2倍。
存款準備金率歷次調整
2006年
調整次數:上調 3次 時間間隔:間隔 1至 3個月
2007年
調整次數:上調 10次 時間間隔: 7次間隔 1個月; 3次間隔 2個月
2008年
調整次數:上調 6次 時間間隔:間隔 10天至 2個月不等
調整次數:下調 4次 時間間隔:間隔 20天至 2個月不等
2010年 1月 12日
調整次數:上調 1次 時間間隔:-
人行突加存款準備金三大原因
1.銀行繼續勇貸,一月第一星期已貸出 6千億元,監管者限了銀行的貸款範圍,例如要多照顧中小企,但限不了他勇貸態度
2.熱錢不斷湧入。人行截至 09年 11月底,內地金融機構外滙佔款達 19萬億元,較 10月增 2543億元
3.外資部署續炒人民幣升值
註:單位為人民幣
只欠東風 部署已久等出口復蘇
2010年01月13日
正當市場一致認為人行最快於春節後始上調存款準備金,人行行長周小川就給大家一個驚嚇,其實人行計劃透過上調存款準備金去控熱錢和盲目借貸,部署已久,只欠經濟復蘇這「東風」。
接近內地決策層的消息人士透露,人行早於去年下半年,已開始留意內地經濟增長步伐過急,通脹重臨的憂慮,並研究收緊信貸政策的需要,但國內不同部委基於經濟尚未完全復蘇,為維護出口增長及經濟動力,對收緊銀根的議題持有不同意見,國務院對人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意見,亦只是保持觀察及關注。
公開市場干預力度不夠
消息人士稱,緊盯銀行新增貸款活動的監管機構,對於內銀在今年一開始的首六個工作天,就每天貸出一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再加上銀行沒有意思改變傳統的「先高後低(全年融資額度中,首季一般便借出 40%)」的借貸習慣,更令監管機構覺得要出手控制一下。
而人行的「東風」終於在本周日出現,中國海關公佈 09年 12月出口按年升 11.7%,終止 13個月跌勢,「經濟復蘇訊號強烈,是出手時候。」消息人士稱,相關部門再經過討論,認為只靠在公開市場干預(回籠央票和上調央票息率)是不夠力度,上調存款準備金更具警示作用,尤其近期樓價漲幅瘋狂之勢未緩。
不會太快輕易加息
然而,樓價升不停與經濟回升,令人行日後干預手段會陸續有來。消息人士相信,有關現象驅動國務院展開收緊信貸行動,他預期存款準備金率仍會持續調高,但鑑於環球經濟仍存不明朗因素,為免對經濟帶來太大震盪,人民幣存貸息率不會太快太輕易調整。
恒生銀行( 011)總經理馮孝忠認為,人行提早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反映市場傳聞今年首一星期,已錄得巨額新增信貸的消息,存在一定可信性,央行藉此敲起收緊過度信貸的警號。
至於存款準備金率會否持續上調,他指很大程度視乎銀行信貸增長的控制,基於外圍經濟仍未全面回穩,料當局不會謬然提高存貸息率。
借貸傳統 巴曙松:首月新貸萬億
2010年01月13日
一月份的新增貸款有多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預期大概為一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不過,這數據並不嚇人,據內地銀行估計,按照借貸傳統做法, 1、 2、 3月每月都是一萬億元。
將加強通脹管理
內地傳聞過去一周,銀行新增信貸已逼近 6000億元人民幣,即接近全年新增信貸目標的一成水平。
難道銀行界如此大膽,不畀面監管者。非也,消息人士指,中央規定今年新增額度在 7.5萬億元,「我們還會按本子辦事。」只是提早做出業績,再者,有些借貸是在去年答應的。
對於 2010年的整體信貸形勢,巴曙松認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依然會得以繼續,但是具體實施中依然會保持相當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具體內涵包含兩個政策取向。
一是繼續保持相當數量的新增信貸支援經濟復蘇和結構調整;二是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回收過量流動性,加強對通脹預期的管理。
從具體的操作看, 2009年下半年所進行的信貸動態微調,將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Sunday, January 3, 2010
限制稀土出口 中國壟斷「新石油」
全球暖化,去年底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雖失敗告終,世界走向環保低碳經濟卻是不歸路。要製造風電渦輪、環保車以至慳電膽,都需要稀土元素。這些被稱為「 21世紀石油」的資源, 97%由中國供應,但有迹象顯示中國出口減少,西方開始憂慮中國壟斷這些「新石油」。
低碳經濟極需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有 17種,一堆古怪罕見的金字旁元素名,隱藏非一般的導電、磁性和發光性質,已廣泛應用高科技產品中,對環保科技更不可或缺,像一部風電渦輪要用兩噸釹( Neodymium),慳電膽要用鋱( Terbium),改善混合動力汽車引擎效率需要鏑( Dysprosium)。
全球對稀土元素需求,過去 10年由 4萬噸飆升至 12萬噸,到 2014年估計一年需求 20萬噸。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早看出稀土的戰略價值, 1997年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近年以低價戰打殘外地的稀土礦場,現時全球 97%稀土元素都在中國生產,中國的稀土礦儲備佔全球 58%。
由於中國限制稀土元素出口,過去七年出口配額減少 40%,業內消息更指中國可能最早明年就完全停止鋱和鏑出口,後年可能只生產足夠內需的稀土元素,西方開始憂慮中國壟斷,令外國低碳科技產業發展叫停,讓中國企業獨大,論者指稀土已成中國的戰略外交工具。
有環保人士警告:「北京控制這些資源,真的大有問題。」
西方驚覺稀土供出應現危機,紛紛尋求新的供應來源,他們在南非和格陵蘭開新稀土礦場及重開美國加州的礦場,但產量有限,至少要五至十年產量才可上軌道,避不開「稀土荒」衝擊。
英國《獨立報》/《泰晤士報》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中央向地方地價政策宣戰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上海瘋狂樓價逼死碩士孝女 => 中央五日兩度出手遏樓價
2009/12/07
近日,中国最大地产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警告说,中国一些最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可能扩散到中国其他地区,可能会给市场造成破坏性后果。
王石说,为了避免中国经济陷入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一年前实施了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在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前陷入严重困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根本上出现好转。而受此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今年出现回升,虽然目前大多数中国城市今年的房价涨幅还不是很大,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房价飙升程度令人惊讶。
==>
無力租樓置業 攜母住宿舍遭驅趕 崩潰吊頸
上海瘋狂樓價逼死碩士孝女
Appledaily 2009年12月11日
內地樓價飆升,引發悲劇不斷。上海一名剛攻讀碩士的女生,因無力買樓或租樓安置單親母親,帶她同住校內宿舍,以盡孝心,不料遭校方驅趕。好不容易租房安頓母親,又被校方斥「沒錢不要讀書」。女生愧於無力養母,吊頸自殺身亡。事件引起轟動,有網民慨嘆:「窮人沒資格活在這偉大的時代!」
==>
廣電總局 斥電視劇《蝸居》低俗
2009年12月12日 (09:25 am)
「(劇集)有很大的負面社會影響,靠性,靠葷段子(黃色笑話),靠官場腐敗,靠炒作來吸引眼球。」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管理司司長李京盛狠批正在全國多個地方熱播、引起市民共鳴的電視劇集《蝸居》,並強調當局明年將狠抓電視劇的娛樂性、思想性及教育意義的統一。而在當局打壓下,部份城市停播或召回《蝸居》重審。
==>
中央五日兩度出手遏樓價
四招增供應打擊炒風 京滬深勢成箭靶
Appledaily 2009年12月15日
【本報訊】為遏止樓價飆升,國務院五日內兩度出招。總理溫家寶昨出席國務院常務會議直指部份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引起高度重視,並提出會以土地、金融、稅收等手段,加強對樓市的調控。在此輪熱漲中領跑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或率先成為政策打擊對象。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盡論中國:為甚麼有 2萬億沒花掉?
中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頭 11個月全國財政支出為 5.6萬億元,只佔今年財政預算的 73.8%,即還有 2萬億元未花掉。相比於金融海後,歐美為救市而焦頭爛額,中國的財政狀況實在令人驚艷。但一邊是政府到年底要突擊花掉 2萬億元,另一邊是糧油價格飆升,民眾年關難過,又不能不令人慨嘆:中國政府實在太有錢、太無情。
不過,不要以為年終突擊花錢是中國近年經濟實力增強後的奇蹟,應該說,這的確是中國特色。早在 1973年 1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就曾聯手發出《關於嚴格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制止年終突擊花錢的通知》。可見,國富民窮、官富民窮的問題早已存在。
預算編制欠缺透明度
政府機構每到年終都要突擊花錢,以免下一年度的預算被削減,自然是預算制度有問題,但又不要歸咎於萬夫所指的「三公」(公款吃喝、公車支出、公費出國)問題。年底的「三公」支出通常會明顯增加,但花不完的預算通常不是「三公」項目,反而多在關乎民生的類別。
財政部今年 3月提交全國人大會議的 2008年度財政預算執行報告顯示,去年醫療衞生支出 826.8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2,743.59億元,分別完成預算的 99.4%和 99.3%,各有 4.99億元、 19.34億元未花。是不是政府在醫療衞生、社會保障項目上的預算真的多至花不完?只要聽聽民眾對看病難的怨聲,只要看看無數下崗工人求職無門,就不難理解,相關預算的錢只會太少,不會太多。
之所以出現有預算花不完的問題,是因為預算的編制不公開、執行不公開,有權審議預算的人大代表往往只是霧裏看花,不了解預算的細節,民眾對自己的看病錢、救濟金、養老錢被剋扣了更不知情。這種預算制度不改變,就難以改變政府有錢花不完的荒謬,就難以解決民生預算被挪用至「三公」項目的問題。
Thursday, December 10, 2009
再谷內需 家電下鄉範圍擴 舊車換新補貼增
【本報訊】國務院昨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首個常務會議,立即就進一步加強內需的三大支柱:家電、汽車及房地產行業優惠政策作出安排,其中家電下鄉的以舊換新範圍與補貼力度,均有所擴大,而且未提及優惠期限,是三大行業中最受惠的一個。 記者:龍婉嫻
至於購車優惠雖獲延長一年,但可能受到近日社會輿論指摘國稅補貼有車族的影響,小排量車購置稅由減 50%變為減 25%,惟政策明顯繼續向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方向傾斜。
下鄉家電 最高限價提升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表明,要進一 步做好家電、汽車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國務院昨日則決定,大幅提高下鄉家電產品最高限價,未如市場預期將最高限價取消,但 會進一步完善下鄉家電產品補貼標準和辦法,並讓各省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有彈性地增選 1個品種納入補貼範圍。據內地傳媒統計,要求增加燃氣灶、電飯煲、 DVD機、電動自行車的較多。至於家電以舊換新,明年 5月底試點結束後繼續實施該政策,並會在具備拆解能力等條件的地方推廣實施。
汽車方面,在汽車行業協會及車廠大力呼籲延續 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減 50%(即 5%)之下,優惠政策雖得以延續,但國務院只將優惠期延長至明年底,而且將減稅幅度削至 25%(即 7.5%),此舉相信會令有意購買小排量汽車的準車主,提前在本月餘下時間買車,對明年初汽車銷售造成一定影響。優惠期同時延長至明年底的還有汽車下鄉政 策,只有摩托車下鄉優惠獲延至 2013年 1月底。
小排量汽車 降減稅幅度
針對汽車以舊換新補貼額偏低,導致成績差強人意,國務院決定,將補貼最高標準由原先的每輛 5000元(人民幣.下同)調高至 1.8萬元,雖然高於商務部早前放風的 1.5萬元,但仍較內地車主期望的 2萬元略低。
為加強節能減排,協助車廠打開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務院決定,將節能及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由 13個擴大至 20個,並選擇 5個城市作試點,提供私人購買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補貼。經濟反彈力量不鞏固,令中央須再谷家電和汽車消費,並以微調方式為樓市降溫。正如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提到,美國已不再是全球消費大國,中國才是。不過,此訊息背後正是中央目前憂慮經濟復蘇不穩的原因。正如朱民分析,消費一直是美國經濟驅動力,也是世界經濟的驅動力量。過去 10年,美國消費佔 GDP比例由 67至 71%,增加的 4%帶動了世界經濟增長。金融海嘯後,這比例降到 68%,美國消費力弱,影響中國出口,因此中國非靠自己不可。
地方層面 上海9招拓展新能源
內地發展再生能源政策,已由中央落實至地方層面。上海市政府昨日發佈《關於促進上海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下稱《規定》),以多項優惠政策及支持措施,促進新能源發展。
風電裝備早前被指產能過剩,但在《規定》中提出了9項支持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發展措施,首項便是支持合條件的中資及中資控股風機製造企業,申請首台政策資金補助。
重點建「三島」陸上風電基地
除了裝備製造外,滬政府亦提出五項具體政策措施,加強新能源開發應用,包括鼓勵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 開發利用,加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的比重。具體政策包括 2012年規劃風力發電裝機達 500兆瓦,重點建設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的陸上風電基地,以及臨港、奉賢海域「兩海」的海上發電基地,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達 50兆瓦。此外,亦會提供資金補貼及電價支持。
除發電範疇,政府亦公佈《關於促進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支 持方面,提供資金及稅務優惠。政府亦身體力行,增加採購新能源汽車,並鼓勵買新能源車。另外,政府會加強充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並對從事新能源汽車動 力電池租賃業務,可借錢買電池,最多三年可免息。
上海九招支持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發展
•合條件的風機製造企業,可申請首台政策資金補助
•設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可將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項目,獲資金支持研發
•申報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獲稅務優惠
•引進高端人才,可優先解決戶籍及居住證
•設地方政府創投基金加大對新能源的投資力度
•以資助及獎勵政策,吸引跨國新能源企業在滬設地區總部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鼓勵新能源產業建產業基地
•建立國家級太陽能光伏及風機設備等檢測認證中心
遏炒樓風 二手樓優惠取消 五年內賣要交稅
【本報訊】中國靠民生全方位地帶動的消費的戰略不容有失,將 1.4億農民消費力轉移入城,更不能被枉耗。國務院常務會議昨突拍板,將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徵免由 2年還原為 5年,勢要打擊投機買樓活動,讓農民將血汗錢分配在房屋和其他消費上。 記者:尹燕麗
萬眾聚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面面俱到,從宏觀的「調結構、促民生」到細緻的世博會、亞運會,唯獨沒提及樓市政策。
推進城鎮化的大量着墨顯示中央谷樓市之意,不過,樓市炒家請勿摩拳擦掌,準備出擊。國務院將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還原」,意味持續一年的營業稅優惠政策將於年底終止,未滿五年的二手房交易,明年將要繳納成交總價的 5.5%作為營業稅。
其他住房消費政策續推
是次政策目的,正如發改委主任張平所言,將完善住房消費和調控政策,增加中低價位和限價商品房的供應,以抑制投機性購房,因為常務會議清楚說明「其他住房消費政策繼續實施」,簡單指令顯示,中央以針對性和靈活性地處理延續經濟活力的策略。
今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暴漲,二線城市的近期成交亦紛紛達到歷史高價。萬科董事長王石亦警告,雖然目前尚未形成全國性的樓市泡沫,但一線城市的泡沫正越吹越大,並可能波及二線城市,造成破壞性後果。
中央擬定明年放寬戶籍限制,讓 1.4億農民入城,為免入城的部份農民要高價買樓,中央是次使出的招數是「高」的。美聯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表示,營業稅優惠還原,將使二手房 5年內的交易成本上升 4倍,炒作樓市很難有利可圖,故將明顯抑制投資,而自住需求可以通過購買 5年以上商品房釋放需求,脗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張。
大連即響應 寧夏禁加價
響應政策,大連地稅局於前日已率先取消營業稅優惠,寧夏也規定已備案之商品房半年內不得漲價。內房企業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取消營業稅是為打擊投機行為,對自住房影響甚少。
但若取消二套房的利率優惠,則會產生較大影響。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認為,購房契稅、房貸利率等優惠政策要延續以刺激居民首次購房需求,而對二套房貸則要嚴格把關。
本周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增加普通商品房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表示中央並不鼓勵開發炒賣最熱、投機回報較高的高價樓房。
會議強調放寬戶籍限制,無疑加大城市樓房需求,為避免地產商藉政策以高價賣樓,中央在「谷」樓市的同時,也力「遏」投機。
撥亂反正 鋼企准入門檻擬提高
要管理產能過剩,不同部委各師各法配合中央政策。
工信部提高鋼企的入場門檻,提議只允許產能不低於 100萬噸的鋼鐵廠營運;發改委則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則建議,明年應考慮上調資源稅。
不符條件 不批地禁生產
據工信部在其網站發佈的《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准入條件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顯示,中央擬將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准入條件之一,定為去年粗鋼年產量必須達到100萬噸或以上,特鋼企業則為 50萬噸及以上。
工信部指,對於不符合准入條件的企業,有關部門不予核准建設和改造項目、核發排污許可證、配置新的礦山資源和土地、核發產品生產許可證、提供信貸支援、核發鐵礦石進口資質,鐵礦石進口企業不予供應進口鐵礦石。
工信部要撥亂反正,不過,鋼鐵行業資訊提供商 Steel Business Briefing的報告中國分析顯示,自今年 8月份中央宣佈三年內暫停增加產能以來, 27家中國鋼企的 32個產能擴張新項目已經開工。
內地鋼企常在向政府申請之前就完成了專案的建設;鋼企從來沒有真正作廢過項目,而只是將其暫停,容易重新運作。
銀監緊盯 國企產能過剩貸款無特赦
根據彭博通訊引述知情人士指,中國銀監會計劃將明年銀行新增貸款規模,縮減為 7萬億至 8萬億元人民幣之間。此外,部份地方銀監會和銀行已全線停止、以及開始收回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有國企背景的亦不能獲「特赦」。
國務院點名的電力、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炭、造紙、皮革以及印染等產能過剩行業,均是清理的重點目標。
中行壓過剩產能項目貸款
建設銀行( 939)廣東省分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對內地《 21世紀經濟報道》稱,在今年的放貸「搶項目」的過程中,不少銀行對行業貸款,尤其涉及國企背景的貸款審批都比較寬鬆,導致某些行業產能過剩。廣東銀監局副局長孟建波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產能過剩會進一步顯現。
中央工作會議為明年貸款方向定調,銀行馬上整理貸款組合。中國銀行( 3988)董事長肖鋼已下達「新政」,明年將壓縮過剩產能項目貸款,對於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專案,不得新增信貸投放,而已投放的貸款,則要採取果斷 措施,加快退出。中行稱,截至目前該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佔比已較年初降了 3.41個百分點。
地方銀監和銀行如此快反應,大家心中十分清晰中央今次不是喊口號,不按本子辦事的後果,就會被罰。內地銀行界人士稱,中央希望明年貸款速度,不會如過往般「先高後低」,不過,這多年來的慣常行為難一下子大變。
國務院促進消費政策
★續實施家電下鄉政策
★汽車下鄉政策延至明年底
★明年 5月底後續實施家電以舊換新,並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條件的地區推廣實施
★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適當增加補貼資金規模
★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減徵 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延長到 2010年,減按 7.5%徵收
★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徵免時限由 2年恢復到 5年
★將支持困難企業的緩繳社會保險費、降低部份保險費率、提供相關補貼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稅收優惠和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執行期延長 1年
Saturday, December 5, 2009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助非洲製造業起飛
擬將玩具廠 鞋廠搬到撒哈拉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助非洲製造業起飛
Appledaily 2009年12月05日二次大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Marshall Plan)資助歐洲重建,打造西方戰後繁榮。今日,「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有望上馬,中國與世界銀行正商討協助非洲國家建立製造業基地,將中國和亞洲以出口 和製造業達致高增長的模式,甚至將中國一些低技術產業,移植到非洲,協助非洲經濟能起飛。
英國《金融時報》昨天(周五)報道,世銀行長佐利克( Robert Zoellick)形容北京對於在非洲新工業區設立低成本工廠的建議很感興趣。此舉除有望助非洲經濟起飛,亦可扭轉非洲佔全球貿易比率下跌的趨勢,為中國提供新市場。
佐利克向《金融時報》表示:「中國一些人不只樂意這樣做,更表達了濃厚興趣。我跟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談過,有可能將玩具廠和鞋廠等低增值的生產設施,搬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
佐利克指中國一些行業有優勢,像懂得如何擴大勞工密集生產,以及擁有創業時很需要的營銷網絡,不過非洲國家想吸引中國投資,有需要先搞好電力和運輸等基建,以及建立有效的海關關稅制度。
中 國官員和學者,近月辯論一個被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建議,就是利用其全球最多的外滙儲備,刺激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不過這類建議在國內外都有一定保留 聲音,部份非洲領袖擔心中資在造鞋和紡織業的競爭,會削弱非洲薄弱的工業基礎,中方官員也擔心中國跟非洲的關係,會被視為一種新的殖民主義。
中國將部份生產線轉移到非洲,亦面對很大內部壓力,指會造成出口工業職位流失。中國沿岸地區勞工成本上升,內陸省分政府極力想吸引這些職位到來,而不是想職位外流到非洲。英國《金融時報》
奧巴馬:政府無錢刺激就業
美國總統奧巴馬( Barack Obama)已大開水喉刺激經濟,無奈失業率仍在雙位數高位徘徊。他前天(周四)在白宮召開創造職位峯會,強調採取「一切負責任的步驟去加速創造職位」,但表明政府已沒錢再推出第二個刺激經濟方案。
邀逾百商界集思廣益
奧巴馬邀請逾百商界領袖、經濟學家和勞工界人士到白宮,為創造職位方法集思廣益。他提出一些可快速落實的措 施,像擴大家居節能翻修計劃,並提到可能用貿易措施和稅務誘因來阻止職位流失,但表明政府資源有限,創造職位要靠私營企業領頭。眾議院議長佩洛西( Nancy Pelosi)則繼續向公帑打主意,指國會將爭取把 7,000億美元( 5.46萬億港元)救市基金中仍未動用的款項,改為支付搞基建和減少公共服務裁員,據報目標是 700億美元( 5,460億港元)。美聯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