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國. Show all posts

Tuesday, May 29, 2012

今日上證收23 89.64

Discuss有師兄提到, 今日(2012/05/29)上證綜合指數收市報23 89.64, 真係唔講都唔知有玄機...


Monday, April 16, 2012

大連實德」借貸 80億 X 重慶農商跌8%

2012/04/16 Appledaily
「大連實德」借貸 80億 薄熙來金主企業瀕破產

同日: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03618)
現價 3.800 最高價 4.100
升跌(%) 0.330(-7.99%) 最低價 3.780

兩件事有冇關連呢?

如果係, 大陸銀號又要印銀紙/印股票先得


報導全文, 放便閱讀:

民企 500強第 66位 「大連實德」借貸 80億 薄熙來金主企業瀕破產
Appledaily 2012年04月16日

【中共權鬥】
薄熙來倒台後,被指是薄家「幕後金主」的大連巨富徐明亦被中央扣查,前日更傳徐名下的大連實德集團面臨破產之虞,已委託律師啟動破產程序。但實德集團昨發聲明否認。內地媒體還指,薄主政重慶期間,大事舉債搞形象工程和建設,透支巨大,市政府債務高達 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去年全國發債量一半,重慶市政府實際已經破產。

內地媒體指,受大連實德集團委託,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已悄悄啟動實德破產的前期準備程序,準備相關文書。但報道無未透露具體方案,也未確定哪些資產將進入程序。有大連市當地銀行高管指,銀行同業對「實德系」貸款至少 70億至 80億元,還不包括一些股權關係較深的企業。

律師行啟破產程序

目前內地至少有 38家銀行機構與「實德系」有業務往來,除東北三省外,還涉四川、寧夏、廣東、河南、江西等地金融機構。部份債權銀行對有關消息感意外。
有銀行高管指,實德系組織架構複雜,相對優質資產都從集團剝離,較妥當的辦法應由政府出面,進行重組,而非自行啟動破產程序。

不過,實德集團昨日發表聲明指,自 3月 14日(即傳徐明被中央專案組扣查的日子)以來,集團生產經營正常,有能力、有信心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並斥有關報道「炮製謠言」,稱要追究法律責任,籲客戶和員工「不信謠、不傳謠」。但聲明無就公司面臨的問題解釋。大連實德由徐明創辦,名下包括多家上市公司,並擁有大連實德足球俱樂部,去年集團排名內地民企 500強第 66位,年營業額 121億元。

靠薄關照變富豪

據報, 41歲的徐明早年靠薄熙來在大連和遼寧任職時關照,擠身內地富豪,並成為薄家幕後「金主」。他不但向薄家回報巨額利益,還負擔薄子薄瓜瓜在外國讀書揮霍的費用,甚至用私人飛機接送薄瓜瓜回國。

上月 8日全國「兩會」期間,薄熙來也被指違反規定,乘坐徐明的利人飛機從北京飛重慶,辦理「私事」。 3月 14日薄熙來失去自由後,徐明亦告「失蹤」,後證實已被中央專案組扣查。
此外,薄熙來倒台後,重慶在新任市委書記張德江主政下,開始清查政府債務,結果顯示重慶因大搞「唱紅打黑」等形象工程及推行「五個重慶」建設,財政支出巨大,三年多時間共涉一萬億元投資,令市政府總債務高達 5,000億元,相當 2011年內地全國發債一半。有學者認為,重慶市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

廣東《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中國銀監核數為名 查花旗銀行成功秘訣

2011年02月10日 Appledaily

爆料網站「維基解密」( Wikileaks)再爆料,指中國銀監會曾派出多達 40名核數師到花旗銀行(中國)( Citibank( China) Co., Ltd)的上海總部,以「極具侵略性」方式核查了一個月,名義上是查賬核數,實際上是查探花旗成功之道,方便箝控。
維基解密揭派 40核數師

維基解密去年年底開始陸續披露 25萬份美國外交機密電報。最新曝光的一份,由美國駐上海領事館於 2007年 12月 11日發出。密電引述時任花旗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長的施瑞德( Richard Stanley)說,花旗銀行(中國)於當年 4月在中國註冊成為本地法人銀行,半年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罕見地」派出 40名核數師,「極具侵略性」和有「敵意」地到花旗上海總部核查了整整一個月。
施瑞德覺得這次行動並非要調查花旗(中國)是否有不當行為,而是中方「想知道花旗是怎樣運作,令中國銀監會可以控制我們,因為他們擔心花旗會變得很強大」。他直指這次核數行動造成了一次「知識產權轉移」;又指出中國銀監會十分認真地核查花旗(中國)有限公司,是否獨立於國際業務,核數師多次問他:「為甚麼不增加在銀行董事局的中國人數目?」
美國國務院拒絕置評

施瑞德曾分別向美國財政部中國事務特使霍爾默( Alan Holmer)和聯儲局理事沃爾什( Kevin Warsh)提及事件。但在密電公開後,美國國務院拒絕置評,花旗只表示他們與中國管理部門有「具建設性的關係。」
施瑞德 2007年又向美國官員指出,中國金融業「並非處於開放時期」,總理溫家寶在這方面的態度含糊,但他大讚當年成為中共政治局常委、有商業背景的習近平「令人印象很深刻」。施瑞德前年因血癌病逝。 Moneycontrol.com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中國間諜美人計 竊法商業機密

2011年02月03日 Appledaily

法國情報檔案顯示,中國商業間諜竊取外國機構的商業機密,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出美人計和安插間諜作實習生,設局引目標上鈎。法國政府正為國內企業制訂指引,以防墮入中國間諜的美人計陷阱。

法國一間大藥廠的首席研究員以為飛來艷福,跟一名中國女孩上床,可是卻被對方偷拍做愛過程也懵然不知。直至翌日在酒店房內看到錄影片段,他惟有乖乖就範。

在另一個案,一家法國企業接待了一批中國代表團後,發現有專利液體樣本不翼而飛。之後證實是一名中國代表團成員用領帶吸走了液體,回國複製。有保安專家警告,法國企業還應該小心 30,000名在當地實習的中國學生。

中國套取商業秘密的伎倆層出不窮,包括以工程招標為名,趁機向發達國家企業套取重要資料。得手後,中方就會指計劃已擱置,但轉頭中國企業就自行生產同類產品,最典型例子是中國高鐵招標工程。法國 TGV火車公司為爭取中標勝算,法國駐華大使館特別為中國工程師提供六個月培訓課程。豈料課程結束後數月,中國就宣佈自行生產高速鐵路,設計跟 TGV和德國的 ICE火車相似。

此外,中國企業被指與外資企業建立合營公司,得到對方轉移部份技術後,就自行推出同樣產品。中國公司在竊取外國企業的技術後,更會惡人先告狀,反過來控告對方侵犯版權。
法國雷諾車廠( Renault)最近就爆出醜聞,三名高層涉嫌將公司商業秘密售予一間中國企業。法國情報當局據報,對於車廠一直未有向當局尋求協助感到憤怒。

法國政府正為國內企業制訂指引,以防墮入間諜陷阱,例如切勿在房間內跟中方代表簡介敏感資料,因為內容隨時會被竊聽。

英國《每日電訊報》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蘋果日報 - 2011-01-26 - 小狗搭皇巴過 e道偷渡 未經檢疫入境處人員視而不見

Sunday, January 16, 2011

北方九省市大旱 推高小麥價

Appledaily 2011年01月16日

內地南方受新一輪雨雪天氣影響的同時,北方九省市卻陷入大旱,山東、河南部份地區已持續乾旱近四個月,農田嚴重缺水。由於影響地區都是小麥的主要生產區域,受乾旱影響,預期小麥減產,售價將進一步被推高。

「四個月沒降一滴雨」

「從去年到現在,四個月沒有降一滴雨,水庫也見底了!」山東曲阜農民劉興德,面對嚴重的旱情,麥苗不斷在枯萎,顯得十分之憂心。他希望在農曆新年前能下雨或下雪,可以救救幼苗。山東省水利廳指,該省有近 6,000萬畝農田受旱,大部份旱情超過 50年一遇。
有「中國糧倉」之稱的河南省,旱情亦十分嚴重。當地自去年 11月起至今的雨量,比正常同期減少 86%,全省 1,586萬畝農田受旱。由於河南省的小麥產量佔內地產量四分之一,當局已投入 2.1億元(人民幣.下同)、動員 33萬人抗旱。
內地的國家氣候中心指出,除山東、河南之外,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安徽、江蘇、湖北都已出現乾旱,冬季抗旱形勢較為嚴峻。氣象專家認為,華北、黃淮地區冬季雨量少是正常現象,但今年雨量偏少、長時間沒降雨,卻是比較特別。
由於已預期長期乾旱影響小麥產量,有小麥期貨的分析員預測,今年小麥市場可能重演 2009年情況。當年華北同樣大旱,小麥價格在不到一個月內上漲一成。
中新社/廣東《南方日報》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內地通脹 5.1%見頂

內地通脹 5.1%見頂
上月食品價飆 本月料放緩 紓加息憂慮
2010年12月12日 Appledaily

【本報訊】衣、食、住三類價格將內地 11月通脹推至 28個月新高,居民消費價格按年升 5.1%,遠超市場預期的 4.7%,其中食品及住宅價格上漲佔總漲價因素的 92%。發改委負責人稱,通脹已見頂, 12月將回落至 5%以內。加息急切性將紓緩。 記者:周燕芬

關係民生的食品價格再創高位,按年升 11.7%,其中食油、水果與蛋分別升 14.3%、 28.1%、 17.6%,水、電及房租亦創 08年 9月高峯。
今年首 11個月通脹已是 3.2%,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指,今年宏觀調控目標為 3%左右,也還算在這個調控目標的範圍之內。儘管相信 12月通脹不會再衝高,不過盛來運預計,明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仍將高位運行。
食品佔物價增幅 74%

通脹在 5%上上落落,非中央所懼,他們最擔心是與民生相關的通脹。盛來運指,中央在 11月 17日公佈「國 16條」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的措施,以增加供應、降低成本,及穩健貨幣的政策,作為打擊通脹重要手段。
發改委指, 11月 29至 12月 5日期間的菜價已回落, 11月菜價環比降 1.9%, 麪粉價開始小幅回落,反映糧食價在措施下已開始回穩。
部份食品價格受控並非代表中央控制物價有絕對把握,拉動通脹上升的食品價格,在通脹佔比是 74%,還有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PPI)升 6.1%,亦反映通脹續有上升壓力。發改委昨提到穩健貨幣政策,將為明年穩定物價奠定宏觀基礎。
人行於前日再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統計局又指通脹已見頂,但分析員對於加息是否逼切仍存在分歧。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加息刻不容緩,人行應很快大幅度加息。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內地通脹在 4.5%以上都應該要加息,明年的 CPI肯定會比今年高,故此年內加息要比明年加好。
恒生( 011)助理總經理陸庭龍估計,內地會在年底前加息,加幅 0.25厘。除了加息,亦會加強監控物價措施。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指,食品價年漲 11.7%,說明用準備金率控制信貸是不對頭,「誰見過拿貸款逛超市的?加息吧,領導,真實利率越來越負了。」
加息機會留待明年

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師陸挺則認為,高通脹下中央仍不加息,反映中央關注借貸成本及銀行的穩健性, 12月加息機會下降,該行預期明年仍會有 3次加息機會。
另外,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表示,若果內地通脹超出可承受的範圍,相信人行及內地相關部門會採取措施,加強收緊銀行信貸,有助紓緩香港通脹。
中國 11月份經濟數據

居民消費價格 按年變動:+5.1%
工業品出廠價 按年變動:+6.1%
工業增加值 按年變動:+13.3%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按年變動:+24.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按年變動:+18.7%

*首 11個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各界對內地加息看法

市場人士:美銀美林陸挺
看法:中央關注借貸人利息負擔及銀行穩健性,不願加息

市場人士:人行前副行長吳曉靈
看法:全球低利率環境令中國難加息

市場人士:申銀萬國李慧勇
看法:明年三月前加息

市場人士:中信銀行孫建林
看法:若果加息,熱錢肯定會更快更多的流入

市場人士:瑞銀汪濤
看法:加息刻不容緩,政府應很快大幅度加息
《民間心聲》
進補由大勺變小勺

隨着中藥一天一價,內地居民冬季進補不易。居民指,太子參今年漲 3.5倍,黨參漲 1.6倍,「去年一份藥是 110元(人民幣.下同),今年是 410元。」中草藥價格漲得離譜。「膏方亦吃不起了,以前一大勺一大勺地舀,以後可能得換個小勺。」
咖啡喝不起戒掉算

一位家庭主婦對《中央社》稱,她約朋友到飯店嘆咖啡,埋單才知一杯要 80.5元人民幣,令人咋舌。她大嚷,咖啡漲得最厲害,現時一般市民惟有不喝咖啡、不買奢侈品。
廁紙勁漲價逾五成

一位北京老百姓接受本港電子媒體訪問時大嘆:「之前買一條廁紙 13元(人民幣.下同),現在 20元,大漲逾五成。老百姓是實在地感受到通脹之苦,政府應想辦法解決!」深圳市民看來仍較幸運,他們可赴香港掃日用品。


需求強勁 房產開發大增固投回勇

中國 11月份需求方面的數據顯著強勁,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增幅均超預期,消費品零售總額亦維持顯著增長。
工業值穩升過熱風險小

然而供應方面,工業增加值增幅穩定,只有 13.3%,因此美銀美林報告認為中國經濟過熱風險仍然輕微。
工業增加值於 11月按年上升 13.3%,當中汽車保持較高速增長,達 27.6%至 182.1萬輛;然而粗鋼只上升 4.8%至 5017萬噸;水泥則上升 17.3%至 1萬 7658萬噸;發電量亦只微增 5.6%至 3453億千瓦時。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師陸挺認為,這反映反映商業活動減少庫存,或供應商因收緊政策及預期未來需求轉弱,因此未有增加生產填補庫存。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於首 11個月逾 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 24.9%,增速擺脫放緩,為 4個月來首次回升;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 4.27萬億元,按年升 36.5%;鐵路運輸業投資亦上升 25.3%至 5822億元;新開工項目 17.2萬億元,按年升 25.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於 11月按年升 18.7%至近 1.4萬億元;當中鄉村消費品零售額 1865億元,上升 17%。

免捱貴餸 元旦投放儲備豬遏物價

物價失控,「薑你軍」、「蒜你狠」成為內地口頭禪。隨着總理溫家寶於 11月中下達遏物價的「國 16條」,生薑與大蒜價自 11月中至今,分別累跌 8%及 8.8%。為免市民在元旦與春節捱貴餸,發改委指在兩節來臨前,會向市場投放儲備豬。
在穩定糧食與食用油方面,發改委指由 11月 22日至上周六,共向市場投放 1713萬噸糧油,令食用油價自 9及 10月大漲的勢頭得以回落。
籲市府儲備必需品

兩節期間,發改委除投放儲備豬增加供應外,亦會確保肉類及副食品的供應。發改委亦提到,會繼續向市場投放政策性儲備糧油,確保市場供應。此外,城市政府應積極組織貨源,儲備一定數量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如越冬蔬菜,小包裝成品糧、食用植物油等,做好應對一旦氣候惡劣仍可保障供應的預算。
值得留意的是,發改委重申,國務院較早時要求在本月 20日前,要將各項穩定政策到位,此日子剛與最新一次上調準備金實行的日子相同。
發改委重申,向低收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臨時價格補貼要盡快到位,同時讓困難家庭過好「兩節」。

Wednesday, November 3, 2010

盡論中國:中國的隱蔽 QE禍害更深

Appledaily 2010年11月03日

美國聯邦儲備局公佈第二輪量化寬鬆( QE2)措施前夕,北京官方傳媒《中國經濟周刊》披露,至今年 9月底,內地廣義貨幣( M2)餘額已達到 69.64萬億元,同前三季國內生產總值( GDP) 26.87萬億元相比,貨幣超額供應 42.77萬億元,堪稱 QE中國版。
美聯儲局的 QE政策,被中國經濟學家批評為損人不利己,既未有效改善美國經濟及就業,又推高新興國家的資產和股市泡沫。但是,比較中美兩國的 GDP和 M2後可以發現,一方面,中國 M2餘額多過美國的 8.7萬億美元, QE中國版的額度相當於 6.4萬億美元,更遠超美國第一輪 QE的 1.7萬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 M2是 GDP的 2.59倍,而美國 M2則只是前三季 GDP13.26萬億美元的 65.6%。

貨幣增發過多致高房價

由此可見,如果說美國版 QE造成熱錢湧入中國是擺明車馬、助長資產炒風,那麼,中國 30年來嚴重超發貨幣,這種隱蔽式 QE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資產泡沫升溫的根源所在。
內 地著名時事評論員時寒冰早前曾批評,貨幣增發過多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他指出,中國目前 M2餘額是 1998年住房市場化改革開始時的 6.5倍,從中可以找出中國房價的走勢和漲幅,因此,雖然中央調控政策頻出,但二三線城市房價保持堅挺,甚至逆勢上漲。
《中國經濟周刊》引述中國 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委吳曉靈表示,過去 30年相當超量的貨幣都被新增商品(資源、土地等等)的市場化吸納,但她仍然無法接受目前央行實行的超高的貨幣供給是「理所應當」、是「合理」的。
內 地輿論此時轉而批評 QE中國版,當然不是替美國尋找攻擊人民幣滙率的新藉口,而應是另有政策考量。隨着央行上月宣佈加息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納入議程,過往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已到了轉軚的時候,對內地及香港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明年就會浮現。
電郵: China@appledaily.com

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高度666米 中國將建世界第2高樓

又起高樓, 次次起好/就來起好都會有泡沫爆破

2010-10-29 18:00:20

可容納7萬至11萬人在其中居住、工作、就學、娛樂、購物、遊覽,一幢“混合社區”式建築有望明年在國內建成,而其採用的正是上海世博會遠大館所展示的 “一天建成”的“可持續建築”的技術體系。

  據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透露,這個建築將全部在工廠生產,工廠週期約4個月,現場安裝週期約2個月,安裝現場不使用混凝土、不切割、不焊接、無揚塵,它將是全球第二高樓,設計高度666米。

  本屆世博會上,遠大的“可持續建築”可謂大出風頭,一天建成的展館,可抗9級地震強度,6倍節材、5倍節能、1%的建築垃圾、20倍潔淨空氣、全年20℃~27℃的恆溫,這一系列的數字都讓遊客稱奇不已。但這種建築究竟能否在現實生活中大力推廣卻讓很多人心存疑問。在世博會即將結束的時候,遠大終於讓人們看到這種高科技的建築將真正從博覽會走向人們的真實生活。
 
  據介紹,該建築功能佈局為1至125層附樓為住宅,設有52—225平方米住宅4120套,平均每戶淨面積125平方米,容納1.8萬至 2.5萬人居住。0—40層主樓為“立體街區”,設有商店、農貿市場、餐廳、遊樂園、影劇院、培訓學校、中小學、幼兒園、診所、銀行、派出所等公共服務功能,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可容納3萬至5萬名顧客、學生和遊人。41至125層主樓為寫字樓、約28萬平方米,可容納2萬至3萬人辦公。126至 164層為五星級酒店,有2128個套間和酒店式公寓。165至190層為七星級酒店,有145個套間。192至200層為餐廳,可容納800人用餐。 126層為五星級酒店大堂,165及166層為七星酒店大堂,191層為餐廳廚房。

  所有的功能均可根據市場需求而不斷變更,因隔牆、門窗、管線拆裝較為容易,這就是“可持續建築”獨有特點。據張躍透露,“住宅房的造價是 7000-8000元/平方米,因此售價不超過1萬元/平方米。”但最為關鍵的一點,這個神秘的社區將落戶在哪個城市,張躍表示尚不便透露。(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Sunday, May 2, 2010

香江風情-香港人的上海焦慮症

2010-05-02 中國時報 【鄭漢良】

 中國社科院日前公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連續第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但無論在經濟規模與效率、科學技術、基礎設施、文化、企業管理等方面競爭力,卻已落後於上海等地。香港不少輿論因此擔心上海早晚將會超越香港,因此呼籲香港政府正視這個局面,急起直追,保持領先地位。

 根據最新的統計顯示,截止今年三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一共是二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億美元,是崛起全球的經濟大國;而上海又是全國傾力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點建設,上海市當局近年不斷派遣財經人才獵頭團到歐美各地招兵買馬,如此一來逐步追上香港,根本就不值得大驚小怪。

 真正令人奇怪的,卻是香港不設法與紐約、倫敦競爭,反過來,還要怕上海迎頭趕上。上海在國家呵護下崛起,經濟規模當然比香港強;擁有高鐵磁浮的基礎設施,也當然比香港優勝。而香港從來沒有什麼科技人才,連負責推動科研發展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也要花十八萬元的公帑找堪輿專家看風水;大多數的香港人其實只是在錢孔鑽出鑽進的金錢奴隸。

 上海領先香港的優點,其實甚至連紐約市也自嘆弗如。舉例說,紐約的地鐵已經超過百年歷史,老舊不堪,哪能與上海相提並論;紐約市的科研技術,也從未在美國佔有任何地位。但,紐約市的綜合實力,卻肯定是全球的翹楚。

 甚麼是城市的綜合實力?研究城市發展的專家艾朗倫恩在其博客Urbanophile中指出,除了GDP和基礎建設等的硬實力之外,一個城市還需要形象品牌、人文社會、包括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力量、文化、法治和可為未來一代迎接就業市場挑戰的教育制度等。這些所謂的軟實力,在全球化的今天,還必須搭上國際的脈搏,要向世界各地移民招手,添增多元化的國際特色。

 中國經濟崛起,如磁石般的從世界各地吸入資金。從來只著眼於金錢遊戲的香港,很快就整個的被吸進母體。一國兩制的兩制逐漸模糊,而香港本身有別於大陸其他城市的優勢,例如法治、英語水平、國際視野、公民社會質素,在這個一切向北望的過程中,逐步受到削弱。更難以令香港人接受的事實,就是上海現在所做的一切,例如致力於國際化的建設、人人爭相學英語、出外到處招攬財經人才等,正正就是香港本來已經具有但逐漸消失的優點。

 以香港的教育制度為例。香港回歸之後,熱衷表態愛國的教育官員推行母語教育,但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系去年發表香港語言教育研究報告,發現港府在過去十年雖投放了大量資源,但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仍下降。學者指出,香港的免費教育、英語教育政策均有問題,加上過去十年推行母語教學等政策,導致學生英語水平下降。

 紐約之可以成為國際之都,除了它擁有一條華爾街之外,還有豐富和多元化的文化底蘊,以及無可取代的悠久歷史。一九三一年落成的帝國大廈,儘管已不再是世界最高的大廈,但它仍然是世上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熱點之一;而一九○九年竣工橫跨紐約東河的皇后區大橋,更是不少電影的取景勝地,包括伍迪艾倫的《曼哈頓》。

 但香港回歸之後,卻是快馬加鞭的將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推倒,剩下而稍具代表性的,大概只有前港督府。當年拍《蘇絲黃的世界》的女星關南施最近回港一遊,她說她完全找不到當年的回憶,香港對古蹟文物棄若敝屣的態度,使她大吃一驚。上海的政府和地產開發商再如何的向錢看,相信也不至於把外灘的老建築物推倒重建吧。

 上海世博已開幕,主辦單位猶在勸市民要排隊守秩序,上海文明辦還開設了一些世博禮儀顧問職位,宣稱是要協助上海人維護國家形象云云。這樣子的地方,據說也將超越香港,香港當官的,豈能不汗顏?

Tuesday, April 20, 2010

蘋論:內地樓市泡沫控制不了

多隻內房股出現多底! eg 813, 可以搏反彈了~

Appledaily 2010年04月20日

先是官員出口術,從財金官員到總理溫家寶都在說樓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樓市過熱,要好好調控一下。結果,內地樓市冷不了幾天,樓價就恢復上升,炒賣的情況有增無減。

接着中央政府開始真正出招,包括要求部份國企、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及促使銀行限制第二套房的貸款。結果,內地大、中城市出現一塊又一塊地王;樓價屢創新高,上月份七十個大中城市房價按年上升接近一成二,比二月份的百分之十點七高;發展商更可以臨時加價,逼排隊買樓的小業主接受。

到上星期五,中央政府再出招,要求一些樓價過熱地區停止批出第三套房的貸款,停止貸款予非本地居民買樓等。並有消息指政府還有其他政策將會陸續推出,包括徵收房產稅、炒樓稅、提高存款準備金以至加息……等。從中港市場昨天大幅下跌來看,至少市場人士都相信北京政府今次不是出口術,沒有三心兩意,而是真切希望令內地樓市降溫,避免房地產泡沫進一步膨脹。問題是內地樓市過熱有強固的結構性因素及心理因素支持;加上內地樓市透明度甚低,易受操控,中央政府即使真的拿出加息或抽緊銀根的重招也不足以戳破內地樓市只升不跌的神話。

首先應該看到,樓市好壞直接影響地方政府、地方大企業以至不少國企的成敗與利益。對省、市、縣政府來說,樓價高意味土地收入高,意味地方政府財政健全,意味市道興旺,意味流轉的資金越來越多,意味政府有餘錢可以大興土木或派福利。事實上土地相關收入已佔不少地方政府每年收入的兩成以上,一旦打擊樓市成功,樓價下跌,這些好處登時縮水甚至一掃而空。

而對國企及地方企業來說,樓價越升越有等於盈利不斷增加,等於有能力擴大經營規模,等於股價節節上升,等於跟中央政府討價還價時更有力量。假如出重招打擊樓市,破壞了升市的預期,這些「着數」、盈利很快消失,股價拾級而下,管理的「老總」們風光不再。

即使對中央政府不少官員包括最高層官員來說,樓市保持暢旺也是利多於弊的。房地產是一個牽連非常廣泛的行業,水泥、建材、運輸、家電生產等行業固然跟房地產息息相關,銀行、法律、商業服務、裝修、室內設計、建築師等同樣跟樓市共榮共枯。要是調控樓市過度或打殘了樓市,推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將會失去動力,要說保持百分之八至十的高增長將變得不可能。顯而易見,講究政績,希望憑政績更上一層樓或躋身政治局的官員都不大願意真的出重招推低樓價,打擊樓市炒風的。

除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國企到民企的利益鏈層層緊扣外,內地樓市要升不跌還有一種非理性亢奮情緒在背後支撐着。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經濟增長,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的考驗,中國經濟似乎已變得百毒不侵,中國政府已變成能人所不能的超人政府,可以扭轉任何逆境,可以不斷創造奇蹟。情況比八十年代的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中國已成了不斷「生金蛋的巨龍」,還有甚麼比中國的土地樓房更安全、更有保證的投資呢?還有甚麼比中國的土地樓房更值錢的呢?事實上中國內部已出現這種盛世的亢奮情緒,中國的投資市場特別是樓市已出現這種越升越有、只升不跌的亢奮情緒,這也是不少人包括一般市民拚命入場買樓的根本原因。以日本及香港的經驗來看,只要投資者及一般買家有這種對樓市的非理性亢奮,政府不管出甚麼招也只能令樓市暫時降溫,也只會被視為趁低吸納的良機。

只有打破樓市只升不跌的預期,內地樓市泡沫才會消失。可是,中央政府官員有這樣的膽識與決心嗎?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

Tuesday, April 6, 2010

Report: China-based hackers stole India secrets

US wants to ally with India to compete with China!!


By CARA ANNA,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Cara Anna,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 Tue Apr 6, 9:37 am ET



BEIJING – China-based hackers stole Indian national security information, 1,500 e-mails from the Dalai Lama's office and other sensitive documents, a new report said Tuesday.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said they were able to observe the hacking and trace it to core servers located in China and to people based in the southwestern city of Chengdu. The researchers said they monitored the hacking for the past eight months.

The report said it has no evidence of involvement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t it again put Beijing on the defensive. Separate reports earlier this year said security investigators had traced attacks on Google and other companies to China-based computers.

"We have from time to time heard this kind of news. I don't know the purpose of stirring up these issues,"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Jiang Yu told a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about the report.

"We are firmly opposed to various kinds of hack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Internet," Jiang said. She said China will fight cybercrime according to law.

She added the researchers have not formally contacted China.

The report describes a hacking operation called the "Shadow network" that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observe as it broke into computers and took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mputers at Indian diplomatic offices in Kabul, Moscow and elsewhere.

The report said the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recover Indian national security documents marked "secret" and "confidential," including ones referring to security in India's far northeast, which borders China. Others related to India's relationships in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Russia.

Researchers also recovered 1,500 e-mails sent from the Dalai Lama's office between January and November 2009, the report said.

A map in the report showed computers were compromised on every continent except Australia and Antarctica. One was a United Nations computer, at the U.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In addition we found personal banking information, scans of identification documents, job (and other) applications, legal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about ongoing court cases," the report said.

The identity and motivation of the hackers remain unknown, the report said.

"We have no evidence in this report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added. "But an important question to be entertained is whether the PRC will take action to shut the Shadow network down."

There was no immediate comment Tuesday from the government in India, China's massive neighbor to the south with which it has a growing military rivalry and linger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Foreign Minister S.M. Krishna is visiting China this week to take part in celebrations to mark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The office of the Dalai Lama was aware of new hacking report.

"These things are not new," said Tenzin Takhlha, a spokesman for the office of the Dalai Lama, the 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accused by China of supporting independence for Tibet. He said the office is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researchers to secure its computer systems.

A Canadian research group involved in Tuesday's report, the Information Warfare Monitor, released a similar report a year ago that said a cyberspy network, based mainly in China, hacked into classified documents from government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in 103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computers of the Dalai Lama and Tibetan exiles.

Tibet's government-in-exile quickly denounced that network at the time.

___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Ashok Sharma in New Delhi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江澤民高調遊上海外灘 顯人事權勢

胡溫禁唔住資本派?! 如果係, 股市樓市就有排升啦, 直到爆煲為止啦

Appledaily 2010/04/06


傳聞多多的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在上海世博即將在下月 1日舉行前,突然現身上海外灘,乘中巴在外灘兜了一圈,並從窗口探出身體,向市民揮手致意,引起民眾和遊客一陣轟動。有分析人士指江高調亮相,除顯示他身體健康外,也不排除向外界傳達某些政治訊息。

上海網民 wasabi前晚在內地豆瓣網貼出一段視頻及多張相片,瞬即遭多個網站轉貼, wasabi的附言稱:「今天看到很多人…還有江澤民同志…哈哈哈。」一幅相片顯示,深夜的上海外灘中段(即陳毅廣場對開路段),公安拉起了警戒線,封鎖約幾百米路面,大批市民被隔在警戒線外,另一幅則可見,身穿西裝的江澤民乘一輛日本進口中巴進入外灘,其間由車窗探出半個身子,面帶笑容,向路邊民眾舉手致意。同時發佈的有關視頻顯示,中巴一度在外灘的路面上掉頭,江坐在左邊第二排位。車窗沒拉上窗帘,江後排還有一名西裝男士,面帶笑容看着他,但無法辨認身份。

內地分析人士認為,現年 83歲的江澤民退休後,據悉一直留在上海居住。自外灘大變身後,他想一睹新貌也是人之常情。但像當晚那樣高調張揚外出,卻易讓外界產生聯想。

中共十八大將在 2012年舉行,現正是黨內各派別人事搶位的拉鋸時刻,江此時亮相,不排除要向外界傳遞某種訊息:作為江系老大的他仍然健在,對高層人事安排仍具影響力。近期互聯網頻傳江健康出問題消息,江這次高調亮相亦不排除有闢謠之嫌。

本報記者

Monday, March 29, 2010

利字當頭:中國泡沫

2010年03月29日 Appledaily

記得 06年和孫柏文拍檔的日子,講到美國樓市泡沫,肥仔預言爆破大鑊過「八萬五」,俾人鬧語不驚人。後來,時辰一到,大家先知道原來負資產並非香港獨家。

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差一點便可以反轉華爾街;但人家始終底子夠厚,見過的風浪也多,所以總算有驚無險。同樣形式的的泡沫爆破,發生在別的地方,結果可以有很大的分別。說到底,美國可以大步檻過,皆因資本市場夠開放,讓全地球一起分擔這一筆孽債。不過,話說回頭,全球化就是有錢大家搵,有難齊齊受,很難講得準誰欠了誰。

傳統智慧教居安思危,並非要我們終日誠惶誠恐,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見好就收;尤其在全球化下,很多人是貧是富,都好像時來運到。有些人,糊里糊塗上了好景的快車,還以為自己得天獨厚,雄心萬丈想要征服世界,怎料,一出門便打個觔斗,踣到直一直。近代歷史中,日本神話便是最佳例子。
具十項泡沫徵狀

到了今天,可能仍然有不少人搞不清楚,為甚麼日本的神話會如霧亦如電。可是,客觀地去看,日本的內在基礎條件,其實沒有外界想像般扎實;毫無疑問,日本的通商產業省( MITI)偶有佳作,但長久靠一個官僚機構去統籌整個國家對外貿易的方略,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過去的事讓我們溫故知新。最近,基金管理公司 GMO的分析員 Edward Chancellor發表 China's Red Flags,指中國具備十項泡沫經濟最常見的徵狀:

( 1)非常動聽的增長故事:「十三億人,每人一啖口水都浸死你!」;
( 2)盲目信任政府可以創造奇蹟:「年年保八!」;
( 3)投資不斷增長,回報不斷退減;
( 4)貪污;
( 5)貨幣供應不斷增加;
( 6)固定滙率機制;
( 7)信貸擴張,實際利率長期處於低位;
( 8)大型金融機構舉足輕重,變成罔顧風險,但又 Too Big to Fail的怪物;
( 9)金融基建尚未完備;( 10)地產價格因信貸擴張變得不受控。

如果說中國陷入改革開放三十年未遇過的衰退,更加會帶來許多難以想像的變化,大家信嗎?

Thursday, March 18, 2010

中國的現狀

2010年01月28日 Appledaily

內地友人發來的「中國的現狀」,其一是:

1.ATM 吐出假人民幣──銀行無責。
2.網上存款被盜──存戶責任。
3.銀行多給了錢──存戶有義務歸還。
4.銀行少給了錢──離開櫃枱概不負責。
5.ATM故障少給了錢──用戶負責。
6.ATM故障多給了錢──用戶犯盜竊罪。
7.廣東開平銀行行長貪污 4億──判 2年。
8.ATM多吐 7萬給老百姓許霆──許霆被判無期徒刑。

銀行處於這樣的經營環境,豈能不賺錢?所以,儘管近日內銀股有較大跌幅,有「女畢菲特稱號」的內地股神劉央,上周仍建議吸入內銀股。不過,在調控寬鬆政策交互使用之下,作為小股民會不會走位就難說了。當然,看到上述八大內銀現狀,你會不會還忍心投資內銀股賺錢?即使你賺了小錢,別忘了有份操控政策人士的種種「關係戶」,以及國庫收益,才是賺最大筆的。把這些錢撕開,裏面可有數以億計小存戶的血淚。

友人發來的「中國的現狀」其二是: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起;
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
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
老婆不是娶不起,沒房沒車誰嫁你?
養不起,父母下崗兒下地;
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
活不起,一月辛勞一千幾;
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
總結(八個大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這是在中國「盛世」中大多數小老百姓的生活現實。當然,這不代表大陸人有百分之一大款,百分之一也有一千三百萬人,他們暴發戶式的瘋狂消費,帶來繁華景象。只不過,也請聽一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老百姓心聲吧。

*

(李怡)

Tuesday, March 16, 2010

盡論中國:新地王 摑不醒政府摑痛市民

2010年03月16日 Appledaily

在剛結束的全國政協、人大「兩會」上,樓價飆升無疑是焦點所在。據內地傳媒統計,政協委員的提案有一半是針對高樓價,有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評論樓價問題的報道多達 6,650萬條,是去年「兩會」同類報道 250萬條的 26.6倍。但無論會議期間,還是會議之後,接連誕生的新地王,依然摑不醒政府,反而深深摑痛了消費者。

在「兩會」對高樓價的一片討伐聲中,廣西南寧於 3月 10日拍賣土地時誕生了當地的「地王」──總價 15.92億元、每平方米樓面地價 1.1萬元。「兩會」剛於前日閉幕,北京昨日又誕生了新地王──近郊一塊住宅用地經過 84輪競價,以 50.5億元成交,創下北京賣地最高價,每平方米樓面地價 2.75萬元。
高官為高樓價造勢

南寧在「兩會」期間拍出地王,被視為「地方政府絲毫不給中央調控面子」,而北京新地王則是再摑政府一巴掌。只是,高談闊論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總理溫家寶,似乎已經麻木了,一眾政府高官更早已為新地王的誕生鋪定後路:國家統計局聲稱,樓價不會完全納入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這顯然有助中央政府達成將今年 CPI控制在 3%以內的目標;住房建設部聲稱,中國未來 20年房價上漲的壓力仍然是很大的──言下之意,樓價會再漲 20年,住建部沒有責任。

令人感慨的是,美國總統甘迺迪 1962年 3月 15日在國會發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引導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風氣,但中國民眾面對在消費者權益日誕生的新地王,面對當局公然在樓價數據上造假、公然為高樓價造勢,徒喚奈何?與住宅問題相比,其他商品的價錢、質量問題,都是小巫見大巫,因此,網絡上對今年的消費者權益日反應冷淡,人氣較旺的凱迪社區、強國論壇,也幾乎看不到相關話題,哀大莫過於心死啊。


--
漠視打壓央企天價買地
北京地王樓面地價 每方米 2.9萬

2010年03月16日

【本報訊】中央兩會期間雖頻出手嚴厲整頓土地市場及表明有決心遏制樓價急飆現象,但兩會閉幕翌日的北京賣地場上,各國企及民企巨賈,對此置若罔聞,齊齊締造北京地王。央企中信集團以破北京地皮總價的 52.4億元(人民幣.下同)投得北大興區商住地;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所投的海淀區商住地,每方米樓面地價達 2.9萬元,成為北京新地王。 記者:林志光、應毓華

用「瘋」來形容中信集團、中國兵器和遠洋地產( 3377)的拍地過程不為過,遠地上午以每米 2.75萬元投得朝陽區的地王,做了半日地王。賣地結果雖未打破早前被收回由國企大龍投得的順義區地王(每平方米 2.986萬元),但遠地的每米成本已高於區內(每平方米 2.5萬元)樓價。出席拍賣的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此時亦忍不住說太貴。今次賣地結果明顯漠視中央壓樓價的決心,有內房老闆已預期打壓樓市措施勢續出台。
中信集團 52億搶地

兩會期間中央對樓市的言論、國 19條的出台以及高調懲處部份閒置土地發展商的行動等,均對發展商全無阻嚇作用,為避兩會而被迫延遲至昨日才出售的 6幅北京商住及住宅地皮,均是他們「搶貨市場」,每幅地皮均吸引最少 4家發展商參與競投,且 4幅較矚目地皮更以高地價逾倍成交。
其中底價最高的大興區亦莊鎮商住地,中信集團旗下北京中信新城房地產要跟保利房地產、中國煙草集團及北京金融街等大發展商周旋 64口價,才以高出底價逾 1倍的 52.4億元投得,每方米樓面地價約 1.3萬多元。
另一幅惹起 14家發展商興趣的朝陽區大望京村住宅及公建地皮,國企遠地旗下子公司北京遠豪置業,更苦戰 84口價,才能以 40.8億元奪地,高出底價 1.72倍;每方米樓面地價超過 2.4萬元,超出去年底保利房地產所創朝陽區每方米 2.35萬元的高位。
至於同樣競爭更烈的海淀區商住地,雖只得 4家發展商參與,但成交價卻較底價高 1.93倍,是 6幅地中溢價最高的一幅,由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世博宏業,擊敗上海綠地集團,以 17.6億元投得,每方米樓面地價約 1.68萬元,但如扣去要交回的酒店及限價房部份的樓面,樓面地價約 2.9萬元,如不計上述順義區地皮,則應是北京商住地的新高。
恐中央推出更嚴厲措施

至於餘下 3幅地皮中,較多發展商競爭的是昌平區介山村商住宅地,有來自北京金隅( 2009)、合景泰富( 1813)、越秀地產( 123)、及華遠地產等 11家發展商爭奪,最後北京金隅以 6.8億元投得。
業界認為,短期內北京拍地還有連場好戲,本周三還有一幅大望京村地皮出售,底價達 25.3億元,加預計下周出售的朝陽區商業中服地王,均是市場矚目,如反應更烈,相信中央短期內便有更嚴厲措施出台。
另外,天津融創置地上周五以 17.8億元人民幣,奪得天津南開區興業里商住地,以可建樓面約 17.1萬方呎計,每方米樓面地價約 1.04萬多元,為該市新高。
北京昨日售出地皮

朝陽區崔各莊鄉大望京村住宅及公建地 成交價: 40.80億元
發展商:遠洋地產旗下北京遠豪置業

大興區亦莊鎮商住地 成交價: 52.40億元
發展商:中信集團旗下北京中信新城

海淀區東升鄉薊門橋北商住地 成交價: 17.60億元
發展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世博宏業

昌平區城南街道介山村商住地 成交價: 6.80億元
發展商:北京金隅

昌平區小湯山鎮常興莊村住宅地 成交價: 23.00億元
發展商:北京金科興源置業,北京納帕投資

昌平區城南街道凉水河村住宅地 成交價: 2.90億元
發展商:中礦宏業(北京)房地產

單位:人民幣

---

貴同區 30% 合景穗新盤貴賣仍旺銷

Thursday, March 4, 2010

政協提案逾半涉樓市 狂轟高樓價 vs勿怨無力買

政協提案逾半涉樓市
狂轟高樓價 vs勿怨無力買

2010年03月04日 Appledaily

內地樓市成為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簡稱全國兩會)的焦點,當中有關樓市的提案佔政協提案的逾五成。不少政協委員狂轟地方政府和發展商,呼籲當局出台政策嚴遏樓價。地產界委員則不甘被踩,高聲為自身利益辯護,兩會儼成雙方角力場所。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直言,當前「樓市出現泡沫已是不爭的事實」。有專家透露,內地將開徵的物業稅,稅率最高為 6%,以壓抑樓市。

全國政協會議昨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講話中繼續空喊口號,聲稱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但通篇對民生問題無具體着墨。內地媒體透露,這次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是居高不下的樓價。在政協各項提案中,關於樓市提案佔據半壁江山,廉租屋、開徵物業稅和樓市信貸調控等,成為關注焦點。

要求中央立即開徵物業稅

不少委員公開炮轟地方政府的樓市政策,怒斥地產商罔顧民情。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指,政府應放棄靠賣地增加財政收入做法,改學新加坡和香港興建廉租屋,解決民眾住房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長閻慶民則呼籲加大徵收土地增值稅和土地閒置費,禁止開發商囤地。

據悉,不少提案要求中央立即開徵物業稅,以抑制樓市投機,身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指,物業稅遲遲不能出台,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不支持,怕影響他們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他直斥地方政府是「目光短淺」。據透露,國家稅務總局正研究的物業稅,稅率介乎 0.6%至 6%之間。

「房價不能打也打不下去」

萬炮齊轟下,地產界政協委員也奮起還擊。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地產大亨茅永紅稱:「沒有買房能力就不要埋怨政府和開發商。」他稱發達國家工資水平比中國人高,居民也是「一輩子就買一套房,一輩子才能買起一套房」,還稱「房價不能打,也打不下去」。與會的廣東星河灣控股集團董事長黃文仔、廣州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等,也齊齊為樓市辯護。但他們的言論惹網民憤怒,狂轟他們「為富不仁」。

國家統計局上周披露,去年全年 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 1.5%,但數字引發民眾質疑。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民眾感覺要遠遠高於這個數據,實際部份城市的價格幾近上漲一倍,「房地產市場過快的飆升,表明樓市出現泡沫已是不爭的事實。」有消息指,中央或會在全國兩會期間出台新的壓抑樓市政策。

三名來自重慶的政協委員,為體現民間疾苦,前日到北京最大的蟻族聚居地唐家嶺,了解他們蝸居生活;看到兩名年輕人住在月租 150元人民幣、只有 50平方呎且陰暗潮濕的小房子裏,聽着他們自彈自唱《蟻族》之歌,三位委員感動得即場落淚,並表示將提案呼籲重視低收入群體安居問題。

新浪網/本報記者

點滴
政委倡網吧公營遭報復

政協委員嚴琦自提出關閉所有私營網吧,全改公營建議後,遭人報復。她的公司的網站,前晚突然受到黑客攻擊。自稱為煙蒂哥的黑客留言:「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此新聞被全國百多家媒體轉載,引發熱議。

統計局樓價漲幅疑失實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去年樓市數據,稱 70個大中城市樓價比前年僅漲 1.5%,被政協委員狂轟。昨日統計局長馬建堂出席兩會開幕式時,被記者質問,他強調樓市的統計數據準確,但承認統計方法可能有問題,例如「拉高補低」求平均值,導致結論受質疑。

宋祖英被評最潮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獲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欣賞、擁有少將軍銜的著名歌星宋祖英(圖),前日素顏現身,向政協報到。她戴着深啡色超大墨鏡,身穿貂皮短外套、絨面皮褲,搭配貂皮短外套,被媒體評為最潮委員,但不少網民則說她似香港藝人馬蹄露。

2020年人均壽命 77歲

全國政協委員、衞生部部長陳竺昨日稱,當局正在考慮在「十二五」( 2011-2015年)規劃期間中國的人均期望壽命能否達到 75歲。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 73歲。而到 2020年,當中國基本建成小康社會時,中國人的期望壽命希望能達 77歲。

---

爆笑惡搞央視《樓市春晚》:道盡房奴辛酸(圖/視頻)



Wednesday, March 3, 2010

債務風險蔓全球 中國難獨善其身

2010-03-03 Oriental Daily

【東方日報專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起關注之際,美國的債務危機也不曾在全球的焦點中消失。里昂證券亞太市場主席預期,美國可能面臨系統性公共領域債務危機,最終導致盯住美元制度的終結,認為有百分之四十的發生機率。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政治現實無法解決財政危機。目前歐、美兩大經濟體系,債務危機持續蔓延,在工業國的領導人激烈批評歐洲小國的財政玩忽時,忘記了債務危機揭示的根源深植於其自身制度中。

金融海嘯後,全球為避免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狂擲金錢、大印銀紙,破除了財政的謹慎態度,釀成今天的債務「碩果」。○八年是次按危機肆虐,○九年轉化為廣泛的金融危機,一○年恐怕造成廣泛的主權債務危機。發展進程揭示,起源於私人及企業的債務危機,逐步演化成政府、公共的債務危機,各國在慶賀經濟獲得復甦時,主權債務正掀起狂瀾,可能成為摧毀復甦的計時炸彈。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交了赤字高達一點五六萬億美元的預算,希望透過提升公共預算增進就業,凸顯了美國在削財赤與謀創就業間,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歐洲碰到的難題大同小異,透過主權債務同復甦的關連,不難看到要麼是主權債務危機,要麼是復甦受挫、二次衰退,現實如此的無奈,前景有如履薄冰之險。

面對全球這種形勢,有分析認為中國是免疫的,不存在債務危機。像索羅斯這樣重量級的人物、眾多投資之神都認同中國的好景。剛公布業績的滙控,其發展策略就押注於中國的前景,這是滙控自感歐、美、亞洲鼎足而立的國際化策略,在歐、美前景不確定之下,惟有力拓亞洲及重點中國。事實上,中國有自身的問題,當前困擾中國的資產泡沫,就棘手而無從解決。

索羅斯說過,見到泡沫就追入。他刻下看好中國追入投資,是逐泡沫而至?那麼後一步是否套利遠颺?全球賺錢之神看好中國就像造泡合唱,這些大師看的不過是資產價值盈虧,懶理經濟結構平衡與否,是否可持續。投資的潛在守則就是不和投資對象「談戀愛」、趨利避害追漲殺跌,這種動機使得他們的判斷帶有偏見,有目的地選擇報喜或報憂。內地官方也樂於報喜聲入耳,自以為經濟穩陣,鶴立雞群。

中國存款豐厚、外儲龐大,財政赤字未見風險,主權債務危機蔓延,似燒不到中國頭上。其實不然,中國公共債務有結構差異的隱患。人行統計顯示,截至去年五月底地方政府負債超過五萬億元。財政部官員估算,目前地方投融資平台負債超過六萬億元,相當於GDP的百分之十六點五。專家認為去年地方政府負債總規模,已超過地方全年的財政總收入。

可見,中央雖富,堪為全球的一個大債主,地方卻窮,可謂負債纍纍,面臨愈滾愈大的債務雪球。中央要調結構、謀發展,實施城鎮化策略,可能因此而大大受制,發展模式的轉型可能因地方財絀卻步。這顯示中國債務危機是深層次的,免疫之說並不成立,與歐、美的債務危機只有形式上明暗及程度上深淺的差異,無本質不同,並非中國大擲金錢後,經濟自然而然獲得良性發展。債務風險五十步笑一百步的誤解,反而應當促成決策者對債務風險激化,最終危及經濟發展的警惕。

Monday, March 1, 2010

數據搞錯了 日本未取而代之 中國仍是美最大債權國

Appledaily 2010年03月01日

美國財政部上周五修訂數據,指中國迄今仍是美國債券最大債權國,地位沒有被日本迎頭趕上。
財政部上月中發表數據,指中國去年 11月持有 9,290億美元美債, 12月則減持至 7,550億美元,數目比日本同期的 7,657億美元少。但財政部上周五表示,當時沒有把中國投資者透過香港及英國等離岸註冊公司持有的數目計算在內,所以中國去年尾仍持有 8,948億美元美債。
美國政界一直批評,中國持有的美債數量越多,國家政經方面越容易被中國牽引。美國 1月尾對台售武,總統奧巴馬上月又接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中國便聲言要報復美國。但美國有分析指出,中國經濟仍在冒起,需要為外滙儲備尋求出路,若大幅減持美債,中國便會因債券價值下跌而得不償失,因此中國惟有一邊對外宣佈減持美債,一邊又在境外購入,分散外界注意力。
法新社

Sunday, February 7, 2010

10 China Myths for the New Decade

January 28, 2010
10 China Myths for the New Decade
by Derek Scissors, Ph.D.
Backgrounder #2366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growing misinformation about its economy.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China is not leading the world out of a recession, is no longer moving toward a market economy, is not America's banker, and may never surpass the U.S. Heritage Foundation Asia expert Derek Scissors debunks 10 leading myths about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replaces them with the accurate picture necessary to guide American policy.

The article is too lengthy to include here. Therefore only the ten myths have been included.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visit this link.

Myth #1: China is now the leading engine for global growth.

Truth: China detract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s growth i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Myth #2: China could surpass the U.S. as the largest economy in 10 years.

Truth: There is a reasonable chance that China will never surpass the U.S.

Myth #3: China will surpass Japan a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in 2010.

Truth: China probably surpassed Japan several years ago.

Myth #4: China is America's banker.

Truth: If there was ever any Chinese financial influence, it is not there now.

Myth #5: The U.S. and China are intensely interdependent--"Chimerica" has emerged.

Truth: China depends far more heavily on the U.S. than the U.S. depends on China.

Myth #6: China's controlled exchange rate is a central factor in the global economy.

Truth: The controlled exchange rate is merely one symptom of a larger problem.

Myth #7: China continues to reform its economy, with perhaps an understandable pause du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Truth: China's market reform slowed sharply in 2002 and effectively stopped in 2005.

Myth #8: China is rebalancing toward more domestic consumption.

Truth: The dominance of investment over consumption in driving China's economy is intensifying.

Myth #9: Chin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about the same as America's.

Truth: China's emissions are as much as 25 percent larger, and the gap is widening every day.

Myth #10: China has an official program to substantially cut its carbon emissions.

Truth: The goal is to cut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Actual emissions will soar in the next dec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