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 2010

香江風情-香港人的上海焦慮症

2010-05-02 中國時報 【鄭漢良】

 中國社科院日前公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連續第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但無論在經濟規模與效率、科學技術、基礎設施、文化、企業管理等方面競爭力,卻已落後於上海等地。香港不少輿論因此擔心上海早晚將會超越香港,因此呼籲香港政府正視這個局面,急起直追,保持領先地位。

 根據最新的統計顯示,截止今年三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一共是二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億美元,是崛起全球的經濟大國;而上海又是全國傾力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點建設,上海市當局近年不斷派遣財經人才獵頭團到歐美各地招兵買馬,如此一來逐步追上香港,根本就不值得大驚小怪。

 真正令人奇怪的,卻是香港不設法與紐約、倫敦競爭,反過來,還要怕上海迎頭趕上。上海在國家呵護下崛起,經濟規模當然比香港強;擁有高鐵磁浮的基礎設施,也當然比香港優勝。而香港從來沒有什麼科技人才,連負責推動科研發展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也要花十八萬元的公帑找堪輿專家看風水;大多數的香港人其實只是在錢孔鑽出鑽進的金錢奴隸。

 上海領先香港的優點,其實甚至連紐約市也自嘆弗如。舉例說,紐約的地鐵已經超過百年歷史,老舊不堪,哪能與上海相提並論;紐約市的科研技術,也從未在美國佔有任何地位。但,紐約市的綜合實力,卻肯定是全球的翹楚。

 甚麼是城市的綜合實力?研究城市發展的專家艾朗倫恩在其博客Urbanophile中指出,除了GDP和基礎建設等的硬實力之外,一個城市還需要形象品牌、人文社會、包括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力量、文化、法治和可為未來一代迎接就業市場挑戰的教育制度等。這些所謂的軟實力,在全球化的今天,還必須搭上國際的脈搏,要向世界各地移民招手,添增多元化的國際特色。

 中國經濟崛起,如磁石般的從世界各地吸入資金。從來只著眼於金錢遊戲的香港,很快就整個的被吸進母體。一國兩制的兩制逐漸模糊,而香港本身有別於大陸其他城市的優勢,例如法治、英語水平、國際視野、公民社會質素,在這個一切向北望的過程中,逐步受到削弱。更難以令香港人接受的事實,就是上海現在所做的一切,例如致力於國際化的建設、人人爭相學英語、出外到處招攬財經人才等,正正就是香港本來已經具有但逐漸消失的優點。

 以香港的教育制度為例。香港回歸之後,熱衷表態愛國的教育官員推行母語教育,但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系去年發表香港語言教育研究報告,發現港府在過去十年雖投放了大量資源,但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仍下降。學者指出,香港的免費教育、英語教育政策均有問題,加上過去十年推行母語教學等政策,導致學生英語水平下降。

 紐約之可以成為國際之都,除了它擁有一條華爾街之外,還有豐富和多元化的文化底蘊,以及無可取代的悠久歷史。一九三一年落成的帝國大廈,儘管已不再是世界最高的大廈,但它仍然是世上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熱點之一;而一九○九年竣工橫跨紐約東河的皇后區大橋,更是不少電影的取景勝地,包括伍迪艾倫的《曼哈頓》。

 但香港回歸之後,卻是快馬加鞭的將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推倒,剩下而稍具代表性的,大概只有前港督府。當年拍《蘇絲黃的世界》的女星關南施最近回港一遊,她說她完全找不到當年的回憶,香港對古蹟文物棄若敝屣的態度,使她大吃一驚。上海的政府和地產開發商再如何的向錢看,相信也不至於把外灘的老建築物推倒重建吧。

 上海世博已開幕,主辦單位猶在勸市民要排隊守秩序,上海文明辦還開設了一些世博禮儀顧問職位,宣稱是要協助上海人維護國家形象云云。這樣子的地方,據說也將超越香港,香港當官的,豈能不汗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